《明天》这篇文章写的也是鲁镇的事情,我查了一下,鲁镇并不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上并没有鲁镇这个地方,它只是存在于鲁迅小说中的一个书面的水乡小镇。但这样的一个小镇,却存在于鲁迅的心中,也通过他的小说,人们仿佛看到了鲁镇的真实面貌。
本篇文章最初发表于1919年10月北京《新潮》月刊第二卷第一号。
“没有声音,——小东西怎了?”
这是鲁迅《明天》的这篇文章的开头。这样的开头在现代的文章开头也是极其少的,给人一种非常新颖别致的开头,很是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这时候,单四嫂子正抱着他的宝儿,坐在床沿上,纺车静静的立在地上。
“静静的”,后面跟着“立”这个动词,在现在的句子里,立前面的“的”应该改为“地”。在鲁迅那时,不知道是因为还没有这样的规定,还是鲁迅刻意为之,这就不得而知了。但这句话生动地写出了封建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这种生活不管是在当时的年代,还是现在的年代,都有这样的场景,其实不足为奇。但鲁迅将这样的场景写出,本意不是反映人们的底层生活,而是想能过这种生活,来说明当时封建统治的剥削后,人民生活水平低下的状态。
单四嫂子是一个粗笨女人,不明白这“但”字 可怕:许多坏事固然幸亏有了他才变好,许多好事却也因为有了他都弄糟。
一件事里,确实有“但”字可以转折。好事可能会变成坏事,坏事也有可能变好事。鲁迅将这个“但”字用“他”来表示,将这个字写活了,写出了拟人的手法,让这个“但”字像有了新生命一样,充满了活力,因为“他”而改变命运。
这里单四嫂子不知这个字的可怕,说明当时人民思想落后,不能感知危险的临近,宝儿也最终也就死了。
说实话,在现在,我认为这个字并不能代表什么,因为很多事情在没发生前都是未知数,这样的转折不管在过去,还是在现代都没办法避免。只是我们现代,拥有先进思想的新兴人类,对于“但”这个字,能够更多地、更有效地规避这样的风险,可也总有万一。
他再起来慢慢地走,仍然支撑不得,耳朵边忽然听得人说:“单四嫂子,我替你抱勃罗!”似乎是蓝皮阿五的声音。
单四嫂子,一个柔弱的女子,抱着宝儿已经支撑不住。这段前面表示她的柔弱,难以支撑孩子的重量。蓝皮阿五来帮她,原以为是一片好心,通过这段看到蓝皮阿五的热心,想着在如此封建统治社会还能有这样好心的人,真是让人欣慰。可就在这以为的好心,后来写出这样恶心的事,让读者反转之后,更觉得这可恶社会的欺压。
他便伸开臂膊,从单四嫂子的乳房和孩子中间,直伸下去,抱去了孩子。单四嫂子便觉乳房上发了一条热,刹时间直热到脸上和耳根。
这段就说了恶心的过程。蓝皮阿五通过所谓热心,假仁假义,乘机吃豆腐,还做得冠冕堂皇。让人看到封建社会的底层人民,不但同心协力,团结互助,却还在欺负着同为底层人民的妇女,真是人心不古,世风日下。
哦,他们背了棺材来了。
本来单四嫂子不敢相信,宝儿就这么死了。她还幻想着,天一亮,宝儿又会生龙活虎似的跳来跳去,还会叫一声“妈”。可这棺材,彻底粉碎了单四嫂子的想法,让她的幻想落空。暗示着宝儿已经死了。
他定一定神,四面一看,更觉得坐立不得,屋子不但太静,而且也太大了,东西也太空了。太大的屋子四面包围着他,太空的东西四面压着他,叫他喘气不得。
单四嫂子面对空空如也的屋子,哪怕再小的地方,没有了宝儿,她都觉得太静,太大,让她喘不过气。表达了单四嫂子悲痛欲绝的心情。还有一段也能表现出单四嫂子思念死去孩子的心情。
叹一口气,自言自语的说,“宝儿,你该还在这里,你给我梦里见见罢。”
鲁迅通过宝儿的病和宝儿的死,描写了单四嫂子为宝儿纺纱、求医、买药等场景,以及宝儿死后,单四嫂子周围人的表现。处于社会最底导的单四嫂子,任谁都可以蚕食。制度,规矩,世俗都能被派上用场,唯独却少了同情。写出封建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下层人民遭受蚕食的悲惨命运。所以鲁迅之前在《狂人日记》中也写出的,这是个吃人的社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