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益州把公孙述置办的瞽师(盲乐师)、郊庙乐器、葆车(五采鸟羽装饰车盖的车)、舆辇(天子所用之车、轿)等等全都转运到了洛阳;天子该有的家伙事儿刘秀这才齐备了。
没有了战事,天下基本安定;各地公文往来以及差役调遣都尽可能减少,只有从前的十分之一。
四月二十六日,任命冀州牧窦融为大司空。窦融一入朝就位居众功臣之上;他考虑到自己并非刘秀的亲信旧臣,所以每当朝会晋见皇上的时候,容貌辞气总是尽量谦卑恭顺。刘秀因此更加信任、亲近他。窦融却心眼儿有点小,一直忐忑不安,屡次上书请求辞去官爵;窦融说:“我有一个儿子,我每天都得用五经六艺教导他,以免他受什么天文、谶记的影响。我只想让他恭敬为人、敬畏做事,老老实实的走正道;不希望他有什么才能,更不要说传给他连城广土,让他坐享诸侯王国了!”窦融请求单独晋见皇上,刘秀不准。一次朝会结束,大家都走了,窦融却在那里来回转悠;刘秀知道他想要说什么,就让左右传旨,催他赶紧走。过了一些时候,窦融又在那转悠,刘秀迎上去对他说:“那天我就知道你想辞让官职、归还封地,故意催你走人。天儿那么热,也是让你赶紧回去凉快凉快(这恐怕是时下流行语“一边凉快去”的最早出处)。今天见面我们还是谈点儿别的事吧,不要再说你那事了。”此后窦融不敢再提辞职的事了。
[点评]
窦融太聪明,深知无功不受禄、伴君如伴虎的道理,所以他不仅小心谨慎、如履薄冰,还几次三番向刘秀提出辞职,归还封地。 从刘秀的角度来看,可能重用窦融这样背景有瑕疵的人,他们会更谨慎,不会像功臣那样容易翘尾巴,同时,也可以用来制衡功臣,可谓一举多得。
建武十四年(公元38年)
夏,越嶲郡(今四川凉山州)邛人首领、邛谷王任贵派遣使者向朝廷报告三年来当地的人口、赋税、治安等情况;刘秀任命任贵为越巂太守。
秋天,会稽郡发生大瘟疫。
莎车王贤、鄯善王安都派使者前来进贡。西域各国忍受不了匈奴强加给它们的沉重赋税,都愿意归附汉朝,希望朝廷重新设置西域都护;刘秀因为中原地区刚刚平定,不愿意再起战事,所以没有答应。
太中大夫梁统上疏说:“据统计,汉元帝初元五年改判减刑的死刑案件有三十四件,汉哀帝建平元年改判减刑的死刑案件有八十一件;这其中罪犯亲手杀人的案件有四十二件,都被改判为减死一等。自此以后,形成惯例;由此造成的恶果是人们轻易犯法、官吏轻易杀人。我听说为君之道,以仁义为主;仁者爱人,义者正理。爱人致力于除残去暴,正理致力于端人正心;对于罪犯施刑加罚贵在恰如其分,不在于一味的轻缓。太祖高皇帝承受天命,与父老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既简明又恰当;汉文帝时只是取消了残酷的肉刑和连坐法,其余遵循旧制。到了汉哀帝、汉平帝的时候,在位时间短,处理的案子不多。汉哀帝丞相王嘉穿凿附会,草率的删减先帝的法律规章;数年之间达一百多次。这些删减有的不合常理,有的不得人心;我只把那些危害较大的列表附于奏章之后。希望陛下诏令有关部门仔细研究,将一些好的律条挑选出来重新颁布;然后在此基础上制定出一部传世法典。”
刘秀把梁统的奏章交由公卿讨论。光禄勋杜林上奏说:“大汉初兴,废除苛政,四海之内欢欣鼓舞;等到后来,法律条文越来越多;以至于水果、蔬菜之类的馈赠都累积起来成为赃物。类似的小事对大义有什么妨害,也要判处死刑?物极必反;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有法而不能禁,有令而不能止,上上下下互相包庇。由此产生的弊端日甚一日。我认为应该袭用旧有的法律,不可做大的改动。”
梁统再次上书:“我的意思并非要施行严刑峻法。《书经》上说:‘爰制百姓,于刑之衷。’意思是说制定法律要‘中’,要不轻不重。从太祖高皇帝一直到孝宣皇帝,被世人称赞为治世;到了初元、建平年间盗贼一天天多起来,这都是因为没有做到制定法律不轻不重,以致于愚民百姓轻易犯法。照此看来,减轻刑罚反而促生大恶;不严惩不法之徒就是祸害良善之人!”
事情被搁置,不再讨论。
[点评]
梁统上书建议修改刑法,朝廷大臣看法不一,最后刘秀将此事压下不再讨论,也就是等于否定了梁统的意见。估计刘秀考虑天下初定,法律不宜做大的变动,稳定才是当下大局。
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
春,正月二十三日,大司徒韩歆被免职。韩歆喜欢直言不讳,刘秀往往不能容忍。韩歆为了要证明天下将要遭受饥荒,在刘秀面前指天画地,言辞激烈,所以获罪免职,被遣送故里。刘秀怒气难消,又派使者追到韩歆家里对他严厉斥责;韩歆以及儿子韩婴被迫自杀。韩歆素来名声在外,再加上死得冤枉,所以众人心里大都不服气;刘秀也心生悔意,追赠钱谷,用适当的规格安葬了韩歆。
司马光说:从前高宗(商王武丁)对傅说说:“若药弗瞑眩,厥疾弗瘳。”如果药物不能使病人晕眩,那么病人的痛苦就不能解除。切直的谏言,不利于臣子而造福于国家。所以人君寤寐求之,唯恐听不到。可惜啊,在光武帝朝韩歆因为直言极谏而死;这岂不是仁义、明智的光武帝身上的一个污点吗?
[点评]
古代各朝代都有因直谏而被杀的事情发生, 历史的评判似乎总是对君王不利,刘秀也是遭受如此待遇。作为《资治通鉴》的总编辑,司马光直接跳出来评议的时候很少,而这次他直接说,逼死韩歆是光武帝身上的一个污点。 儒家思想,一向鼓励人臣直谏,司马光这个大儒把这件事情看得很重,也在情理之中。不过, 刘秀绝非暴君,能让他暴跳如雷,那么韩歆一定是超过了“直”,语言暴力严重才激怒了刘秀。另外,刘秀并没有直接杀韩歆,而且刘秀也没有杀他的意思, 韩歆是被使者严厉斥责后自杀的。你对皇帝使用语言暴力,反过来被皇帝斥责几句又有什么不能忍受的呢?
我们可以直言不讳给领导提意见,但也不能超越“君臣之礼”,内容可以直谏,行为态度上要尊重领导。
刘秀任命汝南太守欧阳歙为大司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