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全天在听上海师范大学王健副教授讲教师专业发展和课题研究方面的问题,受到很多启发,本文拟就自己最关注、感受最深的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谈谈自己的体会。
对于当前很多教师不能得到很好的专业发展的原因,我有如下的观察和思考:
一、教师自身的问题
1.很多教师缺少专业发展自觉的意识和行动
对于大部分教师特别是广大的乡村教师来讲,当教师不过是选择了一个终生从事的职业罢了,由生手到熟手,教到最后不丢丑,一辈子也就这样过去了。至于读专著、写论文、做课题、参加比赛,有的压根没想过,如果不是因为职称评定需要这些东西,有些人可能一辈子就不会关心这些东西是否存在。
二十多年前,我在合肥进修,放假时回原工作的学校,晚上住在一个同事家,无聊中想找一本语文图书或杂志看,床头、抽屉里没翻到,就问同事有没有,他说:“我买那干啥,有几块钱还不如割斤肉吃呢?”我和这位同事的关系很好,这里不该揭他的短,但他除了课本就剩教参的状况还是让我梗于心中,永不能忘。现在虽然与二十多年前不可同日而语,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可能很多教师对于教育科研、专业发展就是这样的认知和态度。
2.很多教师对于专业发展有畏难情绪
教师的专业发展必然离不开读书、写作、课题研究等内容,而有的教师总觉得这些都是高大上的事,不是自己能做的事,还没做就觉得难,一想到要做就身上起鸡皮疙瘩,做不了三天都苦不堪言,刚起步就放弃了。这里实际上存在一个认识的误区,有人把出发点和目的地搞混淆了,认为一开始就要搞高大上的事情,小打小敲上不了台面。大的东西做不了,小的又怕拿不出手,不能一鸣惊人,干脆一声不叫。
其实与专业发展有关的事情,都是一点一点做出来的,一步一步走出来的。比如今天王教授讲的几个案例,特别是他的老师居桂珍的事迹,她就是坚持写教育日记而出了专集、成了名师的。所谓“不集跬步,不以至千里;不集小流,无以成江海”,教师的专业发展也是如此。
二、学校的问题
说白了就是两个方面:一是校长的眼界和境界的问题,二是钱的问题。
对于发达地区来讲,这两个方面的问题可能不算大,但对于更广大的欠发达地区的乡村学校来讲,有眼界和境界的校长不多,学校的钱也很少。
首先是校长的选拔和任命就有问题。被用的校长少有真正的高、精、尖人才,有的已长期脱离教学岗位,既无专业的眼光,也体会不到基层教师的甘苦,他们能想到的可能多不是培养教师,引领教师的专业发展,而是其他的什么问题。
还有学校那有限的钱,多花在了校长觉得有价值的地方,很少会是花在教师的专业培训和和专业发展上。
以上两个问题就成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天花板,多数教师得不到外出学习的机会,接受不到新思想、新观念的洗礼,明明在重复着他老师的老师的老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还以为自己继承了优良传统,已经老子天下第一了。
三、评价取向的问题
以考试成绩来进行单一的教学评价也是教师得不到很好的专业发展的原因之一。这个问题之所以不放在学校那一块来谈,是因为这是一个多数学校都存在的共性问题。
现在从小学到高中,基本上还是以各种考试的成绩来评价一个教师的水平和业绩的。但考试成绩的背后,却有很多的玄机。比如一个语文教师在七、八年级或者高一、高二的时候主要是引导学生读书,并进行读书方面的研究,但学校却经常组织考试,这种考试与学生的阅读和教师的研究是脱节的,不仅会干扰学生读书的进程,也无法体现出阅读和研究的成效。而有的老师从起始年级开始就天天做题、讲题、测验、训练,这样以来,常常是引导学生读书的,考得不如天天做题、讲题的,甚至出现相对专业的干不过半路出家的这样的怪现象。时间一长,引领学生阅读、自己进行研究的教师的压力就会大增,有的为了迎合学校的考试和取得好一点的考试成绩,可能会违背自己的初心,放弃自己的理想和努力。
既然搞研究不做题目,那就“随其流而扬其波”“哺其糟而啜其醨”吧。所谓“劣币驱逐良币”,大概也与此同理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