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7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译意:
季康子问孔子:“你的弟子中谁最好学呢?”孔子回答说:“有一个叫颜回的学生很好学,不幸早逝了。现在再也没有像他那样的了。”
关于弟子中谁最好学,孔子眼中颜回一向是首选,而且是唯一选项。这缘于孔子对人的高标准要求,另外一方面应该是缘于两人的三观一致。
孔子的思想体系以仁孝为中心,以礼制为外在表现,而孔子的这些理念与学说都得到颜回的衷心信奉与热爱,甚至是全盘接受没有一丁点儿的异议,且把这些学说都落实到个人的生活实践中来。两人思想的同频使得两人在精神上保持了高度一致性。
这是对颜回的由衷赞叹,以及对这样的学生竟然早逝的无限惋惜。
钱穆从君臣的角度来分析这段话:季康子此问与鲁哀公所问同,而孔子对有详略,或说君臣之分不同。或谓哀公有为之君,得贤可以自辅,故孔子以颜子之学详告之。康子权臣,其延揽人才,欲为强私弱公之助,故孔子只惜颜子之死,而更无他辞。其说当否,无可确论。
同样的问题鲁哀公问询时,孔子的回答自然也是颜回,却多了六个字,“不迁怒,不贰过。”对季康子回答得比较简略,对鲁哀公就回答得详尽一些。
对季康子这种权臣,他的政治理念与孔子的仁政有着本质的区别,不是一条路上的人,孔子本着不得罪的想法,答复了却无意多做解释,更何况最赏识的学生也已经不在了。
而对于国君,他就解释得很详尽,当然也带有启发诱导的性质。对于上位者即便有性格上的问题,为尊者讳,不能直接说你这个做得不对那个做个不恰当。但又不吐不快,所以在谈话中就比较委婉地指出国君的问题。
就是说对于不同的人得有不同的讲话方式,不能一味地直来直去。即要懂得适可而止的道理,也要有保全自己的智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