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作者:胡蝶,心理学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目前个人执业中。专注分享心理和教育领域的读书、观影、育儿等原创文章。欢迎关注和交流!如需心理咨询,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梧桐心理(wutongpsy),点击“预约咨询”。
《都挺好》大团圆结局了。苏爸承担了最多被讨伐的口水,被认为是一位极其自私的父亲。我们注意到,苏爸是从苏母逝世后开始“作妖”的,而在这之前呢?苏母才是这个五口之家的中心,不论是丈夫还是子女,都不得不围着她转。她的喜怒哀乐极大地影响了家庭的生态。即使在苏母逝世后,苏氏一家子都还要去处理因之产生的各种历史遗留问题。
图片来源:《母爱的羁绊》就像上面这幅图一样,苏家可能是一个有着“自恋型母亲”的家庭。
一、什么是自恋?
“自恋”一词源自希腊神话中的美少年纳西瑟斯(Narcissus)。他因生性冷淡自负而被复仇女神惩罚,迷恋上了自己的水中倒影,无法自拔。为与倒影合一,溺水而亡,最终化作一朵水仙花。此后,水仙花也成为“自恋”的代名词。
从“自恋”一词的起源可以看到,自恋最明显的特点就是过分的自我关注、以自我为中心。
二、心理学上如何定义自恋?
被赞扬时高兴,被批评时受挫,是生活中大多数人都有的心理。我们多少会需要从外部获得一些评价,以获得良好的自我感觉,这是一种适度的自我关注。
而当一个人自我关注的比例偏高时,我们会说TA可能有一些自恋特质。《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中有一类人格障碍——“自恋型人格障碍”,形容的就是那些自我关注比例严重失调的个体。
DSM-5中的“自恋型人格障碍”诊断标准从自恋特质到自恋型人格,并无绝对的分界线,更像是一条连续的光谱。完全的自恋型人格障碍处在连续光谱的一端,而大多数人处在另一端。只有当一个人的自恋表现是长期性的、自动化的时,才有可能会被认为是“自恋型人格”。
三、自恋母亲有哪些特点?
南希·麦克威廉斯在《精神分析诊断:理解人格结构》中提到: “对于自恋者而言,自我价值极其重要,他人只是维持自己心理平衡、被利用的对象。他人被视作自恋的延伸。因此,自恋者常常令家人和朋友十分费解:他们无休止地索取,却吝啬点滴的付出。”
《母爱的羁绊》一书的作者卡瑞尔·麦克布莱德将自己关于自恋的研究,聚焦于自恋母亲与女儿的关系上,也正源于此:相比于儿子,自恋母亲更可能把女儿当成自己自恋的延伸,并且“母亲是女儿成长道路上最初的角色榜样”。
自恋母亲很可能也未从她的母亲那里得到过充满共情同理的爱,就像苏母一样,她也是自己所处家庭和时代的受害者。而如果女儿从自恋母亲那里经受的创伤未被疗愈,这种痛苦的遗产有可能会代代相传。
卡瑞尔由此提出了自恋母亲的6张“面孔”:
浮夸外向型:引人注目,风趣幽默,甚至惊世骇俗,对人热情而富有魅力,但不包括自己的孩子。
成就导向型:孩子在生活中获得的成就是最重要的。
心身疾病型:用疾病和痛苦来操纵别人,为自己扫除障碍,获取关注。
成瘾型:存在物质滥用,在她们看来,成瘾物比任何人事都重要。
不怀好意型:在公众场合慈爱可亲,在家中却残忍虐待孩子。
情感饥渴型:在孩子面前把自己的情感表露无遗,希望孩子倾听她们、安慰她们,并和她们一起解决问题。
四、自恋母亲可能会给女儿带来什么?
自恋母亲缺乏基本的共情能力,不愿了解或认同他人的感觉、需要。作为自恋母亲的女儿,她很可能没有体验过受人哺育、充满共情同理的爱。但是作为孩子,生来渴求母爱的滋养,“为了和母亲建立亲密的关系,她必须时刻注意母亲的需要,不断地取悦她”。
当女儿自己的感受、想法和努力从未被被母亲好好看见、认可和赞赏……这最终导致了她们的人生总被这样的声音环绕:
为什么我觉得不会有人爱我?
为什么我总觉得做得不够好?
为什么我感觉如此空虚?
为什么我总是不信任自己?
无疑,这样的负面声音也会影响到她们的亲密关系。因为早期与母亲的关系模式,是一个人应对后来各种关系的最初模板。
自恋母亲的女儿还易发展成两种类型:高成就动机型和自我破坏型。
高成就动机有助于一个人选择并追求自己的梦想。但自恋母亲的女儿,在高成就动机的背后,可能面临重重困境:
可能因为照顾不好自己,存在身体或心理的健康问题。
只寻求外部标准来确立自我价值。
在生活的每一方面,都无法肯定自己的成就。
自我破坏型女儿,她们把对母亲潜抑的愤怒发泄在自己身上——自我破坏:
动不动就放弃
用各种成瘾物来麻痹痛苦
在自我破坏的生活方式中无法自拔
成就水平很低
图片来源:网络五、作为自恋母亲的女儿,我该怎么办?
如果你遗憾地发现,自己正是一位自恋母亲的女儿,以下三个步骤,可能有助于你从与自恋母亲纠缠不清的关系中独立出来:
理解问题所在,对其作出诊断,收集问题产生的背景信息。
对问题带来的相关情感体验进行处理。
重构,用一种新的方式来审视问题。
本文前面的内容阐释了第一个步骤。第二、三步的具体实施方法如下:
1. 接受妈妈的缺点,体验因为没有一个理想母亲而产生的伤感。
在这个过程中,你可能会感受到悲伤、失望、痛苦、愤怒……让自己充分地体验这些情绪,不去压抑它们,尝试一个人静静地待着,或者爬山、长跑等,充分释放这些情绪,直到你感觉到释然。还可以通过写日记描绘你心中理想母亲的样子,为自己从未有过那样的母亲而哀悼。
2. 在心理上从母亲那儿独立出来,转变消极观念。
婴儿从大约6个月到2岁,会经历“分离-个体化”阶段,他们逐渐意识到自己和母亲不是一体的,两者是有差别的,这是一个人发展出独立、成熟自我意识的开端。但自恋母亲常因对孩子干涉太多,或完全忽视他们,阻碍了这一独立历程。
被干涉太多的孩子没能发展出自己个性化的想法、需求;被忽视的孩子则没能获得情感满足,像婴儿一样常常希望取悦母亲。让自己看清楚这一点,有助于你从母亲那里独立出来。
3. 发展并接受自己的个性、体验和欲求。
常常问自己以下问题,让你自己的激情和爱好显现出来:
我最看重什么?
什么事能让我快乐?
什么会带给我最深的满足感?
我的爱好和才能是在哪些方面?
4. 用一种全新的、健康的方式和母亲相处。
如果母亲只有轻微自恋特质,邀请她和你一起寻求心理咨询或治疗,会有帮助。而如果母亲有自恋型人格障碍,改变她的希望就变得有些渺茫。因为自恋型人格者很少意识到自己需要进行自我改变和成长。如果他们愿意接受治疗,也需要长期地、密集地、专心地投入。
有时候你无法改变母亲,唯有像苏明玉们一样,与母亲减少接触、对她们不怀期待,并且在母女关系中设置必要的界限,来确保你与她们既亲近又独立。以下是一个设置界限的例子:
当妈妈说:姑娘,你家里积了很多灰尘,我知道你要工作还要照顾孩子,但你的家人需要一个干净、卫生的家。
你可以说:妈,这是我的家,我没觉得我做家务的频率有什么不好。谢谢你的关心,不过如果我的老公和孩子觉得这是个问题,我会处理的。
5. 处理好你自己身上的自恋特质,避免把它们传递给下一代。
培养自己的共情能力,学习理解孩子的情感需要和行为动机。
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负责,不把它们投射到孩子身上。
不根据孩子做了什么来定义他们,而应基于他们是什么样的人。
不破坏家长和孩子之间的界限,不用成人世界的问题给孩子增加负担。
图片来源:《母爱的羁绊》母亲,是我们最初的安全基地(safety base),我们从这里启航,去往人生的大海上。但愿我们都能拥有母爱的温暖祝福。如若不能,也愿我们能从母爱的羁绊中解放自己,带着自我理解、自信和自爱,勇敢前行!
图片来源:网络参考资料:
1、《母爱的羁绊》卡瑞尔·麦克布莱德著,机械工业出版社
2、《精神分析诊断:理解人格结构》南希·麦克威廉斯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3、《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案头参考书)》(DSM-5),美国精神医学学会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