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阅读李玫瑾的《心理抚养》,心里有些许感概,这与以往阅读过某某教育家的,或者教育出优秀名校孩子的书籍很是不同,从最边缘让大众避之不及的真实现象为例子,告诉我们小孩的心理抚养有多么的重要,一个小小的家庭教育,父母的言行,像扇动着蝴蝶的翅膀,能影响着未来某个人或者某个家庭,甚至整个社会。
李玫瑾教授,若不熟悉,我们上网一查便能知道,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现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长期从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是的,书中有许多真实的犯罪事实为例子,通过对他们的犯罪心理研究,让我们知道,如若在早期孩子的心理抚养是匮乏的,结果会有多么严重,真真实实非常警醒的例子。为人父母,自己的一言一行,其实对孩子的心理养育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心理上的养育,犹如一颗种子,是开花是结果,还是凋零,其实来自父母早期的耕耘!这世界终究没有无缘无故的犯罪呀!
今早上便阅读到一个例子,读完心中异常沉重,心中有些郁结。作者讲她曾见过一个17岁的男孩,他把一个16岁的女孩分尸了一百多块然后抛尸,作者见到他时,看他身材已经接近成年,但从心理表现看,他完全不成熟,像一个知道惹了大祸却不知所措的孩子:他一直深深地低着头,恨不得把脑袋低到桌边下,坐在那里一直抽泣着。于是,作者没有像审讯犯人那样坐在他对面,而是挨着他旁边坐下,让他感受一下家里大人对孩子说话的样子。
原来,他一生下来就被送人了。不知道父母是谁,领养后又被几经转手,最后他被送到一家饭店,大概是饭店总有一口剩饭喂他,但他必须工作——从小就在饭店负责剥兔子。他不爱、不敢说话,不会讨人喜欢,做错事挨骂也不吭声,不会道歉,不得主人喜欢。于是,16岁就离开了饭店,开始自谋生路,找到一家卖铝合金门窗的店做小工。到了17岁这个年龄,他的身体已经完成发育,似乎开始知道男女之间的事了,这天一人在看店,有个16岁女生来找她同学。因为这附近的房子都是临时板房搭起的三层高简易楼房,因为没有门牌号,女孩不知道敲哪个,就向他询问,他没吭声,指了指自己这个门,女孩于是就往里走,然后上楼,这进去有三层,都是这家店铺的房屋,一楼店铺,二楼老板夫妻住房,三楼老板儿子和他的住房,这个男孩知道楼上没有人,就悄悄拿根棍子尾随其后,到了第三层将其一棍打得昏死过去,拖到自己房内,一宿时间具体做了些什么他也不说,警察找到所抛尸袋后发现有一百多块碎尸。刑警告诉作者,这碎尸的方式就是剥兔子!
后来他们进行犯罪心理分析,他对这女孩最初的想法就是好奇,想接触或看看女孩是什么样子,但是,他的成长经历缺乏人性的抚养,缺乏爱的滋养,甚至在幼小时没有太多接触女性身体的记忆。他的好奇或者喜欢无法用正常方式去表达,最后他就用了简单暴力的手段做出了极为变态的行为。
阅读完这个例子,我很同情这个死去的女孩,飞来横祸,可我也同情这个男孩,虽然他的行为是令人发指的,但得知他的成长经历却也是令人同情,他被迫来到这个世界,被父母抛弃,17年的人生里无人关爱,前16年里绝大部分时间小心翼翼寄养在饭店里,每天埋头剥着兔子得一口饭吃。大抵也是浑浑噩噩。这快成人了,还是在生理的作用下,开始自然对异性有了好奇,却不知如何表达,只能从自己最熟悉的方式来参考,剥兔子的方式结束他人的生命,也将自己的人生葬送了,最终,自己一人不知所措的,只能深深埋头哭泣。倘若,倘若有一个人告诉他,能告诉他生命的美好,生活的向往,哪怕一个简单的温暖,可能他的人生就会有所不同吧。
毋庸置疑,生命是宝贵的!这个男孩为他的行为得到了他的惩罚,但我心中更想他的亲生父母得到惩罚。为人父母,孩子是你们带到这个世界的,却生而不养,将他抛弃,这个男孩是可怜的!作者讲,其实,这类似的残忍犯罪她还见过多起,从这些大家极少知道的犯罪心理调查结果出发,作者想告诉所有人:
情感抚养可以决定人性,决定人的情绪、性格、言语表达、还会影响他的认知方式和亲社会行为等方面的发展。
是呀,但凡这个男孩,感受到过一丝情感的心理抚养。他的人生、那个女孩的的人生都不会这么灰暗。我相信许多人都感受过这份温暖:瞬间从心中涌动的热流,传至四肢,那一刻是开心,愉悦的,生活变得是美好的了。就这么神奇,一丝爱,也是能点亮一个人的人生,温暖,即是动力。衷心的祝愿所有的孩子,都能遇到这份无瑕的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