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2.1)联文(2.3)
关联:“为政以德”与“道之以德”
提: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是为法制社会的核心思想,也是以“法家”思想作为基础的社会基底,如此的制度虽然可以通过政令使得百姓在一定程度上免于刑法(知道哪些是高压线不能碰触,一旦碰触,轻则限制人生自由;重则失去生命),但是会使得民众没有真正的羞耻心——只知道什么东西不能做,而不知道什么东西应该做(底线)——刑法确定了百姓的高压线,但是无从确定百姓的底线,而只知道高压线的百姓是无法真正以人类的身份存活在这个世界上的。
升:在法制社会中,当管理者已然无法真正管理百姓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的时候,百姓突破高压线限制只是时间问题。此时,就算再如何严谨的规章制度都无法成为这些“暴民”的枷锁而禁锢他们的行动。然而,这并不是因为高压线的伤害不够高,而是因为百姓自身没有底线,没有底线的百姓突破高压线也仅仅是时间问题而已。
举:当管理者、自然环境、百姓以及其他包括种族问题的存在,会导致百姓本就没有底线的生活着(甚至本身就没有经过道德、礼教的熏陶),自由、民主的旗号仅仅只是对于社会机体而言,并不是能够渗透到每个人的生活当中去的。换言之,没有底线的百姓,是没有资格活在世界上的,因为他们本就来自于深渊当中——只有深渊中毫无底线,毫无做人的标准。
文(2.2)联文(2.4)
关联:“思无邪”与“从心所欲”
提:“思无邪”是“从心所欲”的最大前提之一。
提(1):在文(2.4)中家喻户晓的是“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与“五十知天命”,然,“十有五而志于学”与“六十而耳顺”和“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却不太为人所知。“十有五而志于学”是“三十而立”与“五十知天命”的前提,如果不学习一些真正应该学习的东西,就会像只知道高压线不能碰触但却没有底线的百姓那样,何来的三十而立与五十知天命?这样的百姓从始至终都可能只是像一个高等的生物一样,有思考能力(却不会思考);有行为能力(却行为与野兽无异);有语言能力(却无法正确表达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六十而耳顺”是“七十从心所欲”的前提,在真正拥有三十而立与五十知天命的资格之后,步入六十才可能对听到的一切都深明其义。由“思无邪”所创就的“十有五而志于学”,开启了孔子一生从心所欲,但却不会违反规矩的人生。
升:百年树人从“思无邪”的时候就开始了,而“思无邪”一部分来自于婴儿的纯粹,一部分来自于幼教的“无邪(不掺杂一丝来自于纷繁社会的恶念——现在的幼教大多都是社会污染物,这样的污染物对婴儿们百害而无一利,所以一般还是用父母自己的血脉来灌注自己孩子的思无邪比较合理)”。思无邪过后,步入学习阶段,从幼教变为师教,进入学校与班级开始自己的学业生涯,那么,在学校里老师该教什么,学生应该学会什么,各种古书上都有过明确的见解,但如今还是完全意义上的走偏、跑偏了。那些有幸走在人道上,通过人道的学习的同学们。在合理的时间内踏入社会,通过自身的天赋才智、学识技能给予自己在社会上安身立命的基础——三十而立(三十虚指,根据社会形态的不同,时间的早晚有出入),之后的四十、五十、六十包括七十都是虚指,完全根据当时社会形态而通过自身的选择来判断与决策。
然而,百年树人已经不是大计,社会早就已经变成了高压线社会,没有底线,只有金钱,到底是一些什么样的人在社会上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就算那些有幸经过“思无邪”、“十五而学”的志同道合的人们,也应该是不愿意把自己的无邪和真正的学识与这个社会去交换的吧?交出去无邪、正确的三观、较为完善的人性,换回来的仅仅只是金钱,还得让自己的灵魂受到伤害,何苦呢?
所以,很大一部分人(志同道合)依旧在三十而立的边缘试探,是否与那些没有底线的人同流合污,自己到底还能不能脱离父母而生存?自己到底是得要对不起父母还是对不起社会?这仅仅只是二选一,对不起父母的话,的确就得离开父母而在只有高压线的社会中摸爬滚打,丢弃父母所给予的人性、拿起社会给予的兽性;对不起社会的话,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完全可以在家中实现——躲在社会的背后,站在父母的面前,纯粹的思无邪的生活,能够让你把这个社会包括实质、体制、环境、走向看的非常透彻,人需要的三观、人性、品格等,与这个社会所需要的金钱完全格格不入,你的三观、人性、品格放在金钱面前一文不值,又无处安放,你,到底以怎样的姿态走上这样的社会?不过,你到底选择准备上路,还是选择待时而动,全凭你自己的心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