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阵子看了一部叫做《我的前半生》的电视剧,有点类似于日剧或美剧中出现的那种大女主戏。马伊琍饰演的罗子君从一个处处挑剔的富太太变成的脚踏实地努力生活的职场女性,期间经历了丈夫的背叛、离婚、再就业等一系列打击。
配角中她的闺蜜唐晶、前夫陈俊生以及闺蜜的男朋友贺函都身处咨询行业,虽然涉及了一些职场的场景,但算不上职场剧,倒是里里外外地得出些职场的感悟来,写写当给自己敲警钟了。
第一,最好不要脱离职场
电视剧永远都是理想的。虽然罗子君回归职场后必须从头做起,但因为有强大的“朋友圈”,实际的底层基础工作并没有做了几天。这在现实中就非常不现实了,哪一个在家闲了十年的家庭妇女再重新回到职场还能如此轻而易举呢?一来在社会千变万化,技术革新发展,作为十年不碰工作的人哪能一下适应呢?二来作为长久休息后重回职场的人,对于自己自尊心建设,能够相信自己可以做点什么这件事也非常不易的。
看完之后,深感人还是不能脱离职场的。甭管挣钱多少,工作忙或轻松,只要在一个单位被需要,并且给你发工资,就比回家当太太与世隔绝的强。最近几年不知是因为韩剧、日剧入侵还是什么,导致现在有种扭曲的价值观认为,一个女孩最好的归宿必然是嫁个有钱人回家当太太不用上班。当然热爱上班、工作的人可以说少之又少,但这样单一又物质的价值观必然会误导那些自我意识不强的少女,到最后又滋生出一批这样的“罗子君”可就不好了。
说到此,又联想最近被热烈议论的“女权”话题,说个题外话。并非说我上班了我就自立自强实践女权了,也并非说回家给人家当太太就没有女权了,真正的女权不应该是有自己选择的权利吗?我想上班就去职场上班,不想上班就回家发光发热,最关键的是想清楚“我想怎么做”,而不是被社会价值观、媒体宣传以及七大姑八大姨的口舌所绑架。
第二,先控制脾气,再来沟通
这是从罗子君的情敌凌玲身上学到的。
虽然凌玲整个网评都非常差,认为她是高段位的“绿茶婊”小三,甚至有人真情实感地到人家微博骂人,但我个人反而觉得凌玲的一些做法或者说法并无大碍,或许也是我自己没有男朋友/老公,无法情感带入导致的。比如有一个情节是给凌玲的孩子佳清还有罗子君的孩子平儿报冬令营,一个五万一个八千,大家看到表面的时候都觉得是不公平了,偏爱了凌玲自己的孩子。但即使在凌玲和陈俊生剑拔弩张的时刻,凌玲仍然非常冷静地讲事实:报一个去美国的夏令营需要非常长的准备时间,不仅要给孩子做辅导,还需要联系寄宿家庭,签证等等一系列材料,给平儿报的时候这些准备工作都有点晚了。这也可以理解吧?
但这只是其中一个侧面,她俩结婚后发生了各种矛盾,她并未因为别人的很多误解单纯生气,反而是压制怒火把事情能够讲清楚,尽力去保全这个重生家庭,非常难得。或者仅仅是编剧为了恶意制造矛盾,或者体现重生家庭也会出现矛盾的现实,毕竟后期都让凌玲黑化得不成样子,大概让想要离婚重组家庭的人再想想清楚吧。
那天我们还在群里讨论关于职场发脾气的事情。以前的我自己也常常是气急败坏的状态,这种状态一方面会让自己过度紧张,生气伤身;另一方面给同僚会造成严重的工作障碍,大家完成一件事情不再是解决一个问题,反而是在猜测对方的喜好,然后做出来取悦对方,双方压力巨大反而什么都不成。况且在工作上,很多事情真的根本无需如此真情实感地生气...
另一些情况是我在刻意控制自己脾气之后发现的:发脾气让人变得很丑陋。在办公室因为一点小事生气摔东西,因为一个小问题大声嚷嚷,当着同事的面训斥别人…都只会让大家难堪而非解决问题。
第三,这算个Bug吧?
说的是罗子君的闺蜜唐晶,简直是本剧的一个大Bug。
虽然最后成了全剧最好的一个人,但人物相对来讲比较扁平,典型编剧眼中的“不用经常上班的职场精英”。现在关于她的讨论主要在于相处十年的男朋友和闺蜜好了,大家都很怜悯她。但反过来想,这些事情也都是她自己一手促成的。虽然现实中并不会像电视剧里演得那么夸张,但她数次三番把男朋友往闺蜜身边送,发生了这样的事情不是活该吗?
另一个关于她人设的bug在于,闺蜜罗子君第一天上班就去给她的上司下马威,这在现实中不算江湖气也是猪队友了吧?这应该是行业“知名”精英能做出来的事情么?
虽然后期因为编剧的胡作非为导致烂尾,但在中国市场上能出现一部这样的女主戏本身来说已实属不易。或职场戏浅、或男权女权价值观、或三观正确与否,最关键是引发了一些讨论和自我的思考,这本身来看就已经是有价值的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