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问明复图书馆是哪里?真的不知道。早些时候,它还叫卢湾区图书馆,后来两区合并,卢湾并入了黄浦,反倒让明复馆褪掉了行政区名,恢复了本来的名字——明复。
坐落在陕西南路安静的梧桐树荫下,路过时很难不注意到这个精巧的小院儿,几栋别致的楼。主馆明复楼1931年落成,前身是中国科学社明复图书馆,由中国第一批留美学生胡明复、杨杏佛等回国后发起建造,这个命名则是蔡元培先生倡议、纪念英年早逝的胡明复先生。另两栋,会心楼和乐乐楼低矮在侧,也都有些年头。院里绿化错落,到了深秋初冬,陕西路上的梧桐落叶都会掉到草地上来,覆了一层。
坐落在陕西南路安静的梧桐树荫下,路过时很难不注意到这个精巧的小院儿,几栋别致的楼发现这两年跑明复馆的频率高了。想来是自己例行体检的医院就在附近,请了一天半天假早早挂了号之后尚未叫到时,便背了需要退还的书过来顺道操作一下。或者是每一年都有好几次的音乐剧,主办的文化广场便是在附近,急不可耐到得早又没到吃饭的点儿,就很愿意晃过来借一两本书看看。
还有个上瘾的点,在于明复馆的周围环境颇为雅致,走走拍拍都觉得舒服。斜对角有家花店,远远看着都是美好的样子。
斜对角有家花店,远远看着都是美好的样子。想起它总觉得是个特别的图书馆。坐落在法租界安静的街区,虽然隔着车水马龙的淮海路、人头攒动的田子坊都没有太多的距离,却安于闹中取静在一隅,从三楼外借的窗子望出去,可以看到成片的红瓦老房子,还有远处蓝色玻璃幕墙的高楼,城市的翻天覆地被定格在细长窗户的画框里。
这窗户本身,也是老旧的、黑漆的铁框,需要很重地一推才能推开来。但也并不太敢,老式的楼宇空间里,连走路都是小心翼翼的,生怕一不小心响起的木头地板的吱呀声,打破本来属于这里的宁静。唯有长条的日光灯,发出低鸣的嗡嗡电流声,流窜在排列紧密的书架中间。书架上的分类标签大都残破泛黄,隐约可见手写的字:美洲文学、历史、地理……
书架上的分类标签大都残破泛黄,隐约可见手写的字外借区的外边,是一排排桌椅,供读者在此自习和阅读。这里没有铺地板,我不知是什么材质,黑光锃亮,笨重的课桌椅整整齐齐,一样的日光灯,很普通的时钟,土气的宣传画儿,回望外借书架区域里一个醒目的“静”字。一切都好像回到了学生时代,我那些已经拆迁、不复存在的母校。忍不住会有一点点失落的心情。
回望外借书架区域里一个醒目的“静”字。一切都好像回到了学生时代 这窗户本身,也是老旧的、黑漆的铁框,需要很重地一推才能推开来拾阶而下,在二楼的窗口办理借阅的手续,隔着高高柜台,里头的工作人员冷冷的,不像家附近社区图书馆的小姐姐们总是春风拂面,但连这细小的疑似的怠慢,也居然会让人觉得亲切。我想大概是因为深褐色被摸得发亮的楼梯扶手,还有金黄色的金属台阶包边,它们的存在让整个环境拥有了上个世纪的气氛,而心里面也不小心就默认成为不被待见的小屁孩儿。
大概是因为深褐色被摸得发亮的楼梯扶手,还有金黄色的金属台阶包边,它们的存在让整个环境拥有了上个世纪的气氛上一次晚上去还是看《西区故事》,11月底的时候天已经黑得早了,但梧桐树叶尚未落完。我从明复楼里收好东西出来,迎见暖黄的灯像蜜一样流淌进来,把雕花铁门的投影都二维化在水泥的地面。传达室的冷光,还有对面可能用着的LED,在这一些暖色的包围下,不甘示弱地跳跃着。偶尔有车驶过,有行人骑着单车路过。
暖黄的灯像蜜一样流淌进来,把雕花铁门的投影都二维化在水泥的地面人生有些时候,是不会想生活里有的没的、那些过去和未来,只聚焦在当下、眼前,一个即在流逝、又仿佛定格了的画面,只留恋这一帧的光影缠绵,也挺好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