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桃夭煮字
祖庆说陪你走过第2413天
上周,参加了一个微课堂比赛,当了一上午评委。微型课蕴藏着大学问,如何上好一堂微型课,依我来看,要注意以下几点:
01课堂要完整
微型课是一堂浓缩课,主要呈现一个教学片段,为此,教师要精心整合内容,着力突破重难点。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备课的时候,各项要素要完整。要有导入,有教学过程,也要有回顾和小结。新授阶段,从提问到点拨,从归纳到拓展都要逐一落实。还要在和学生来回交流讨论的过程中,随即生成板书。
02目标要精准
不论什么课型,精准的教学目标都是实施有效教学的灵魂。教学目标是什么,教师一定要心中有数。一堂连教学目标都没有弄清楚的课,一定是失败的。这样的课,要去到哪里?又如何诊断是否扎实有效呢?
目标除了清晰明确,还要力求精准。怎么算是精准呢?细致来说,目标不宜过大,不要太多,要定少一些,定小一点。要学会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取舍,集中力量深掘一个点,突破一个点最好。
老师一定要仔细思考自己的教学目标,它们是否合宜,是否精准?又在哪些教学环节中得到了落实。为着把握方向,你可以看一看本单元的导语页,也一定要关注课后习题,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和日积月累或许也能给予你启发。
为定准目标,需要一次一次对比修改教学环节,看教学目标如何达成;要一回又一回反复删减,那些和目标无关的教学过程,即便再怎么出彩,也要毫不留情地删除。
我给出了最高分的刘老师的课,就教科书式地诠释了这一点。她的目标精准清晰,以至于我坐在下面,都心甘情愿被她牵着走,都禁不住忘记自己的身份,随着她一应一和。我非常清楚,她要做什么,要去到哪里。她的课前预习、导入、新授、拓展与回顾层层递进,都集中指向目标解决,完整圆融,形成了一个闭环。我想,如果有学生,他们也一定会如我一样心领神会,一步一步紧跟老师的。
刘老师教授的是《祖父的园子》,教学目标是通过品悟描写园中景物的句子,体会作者内心感受。她的导入结合了单元导语:每一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童年往事,快乐也好,辛酸也好,于他都是心动神移最深刻的记忆。回想起呼兰河,萧红的脑海里全是祖父和他的园子。这座园子究竟有怎样的魅力,让她难以忘怀?紧接着就和学生一起交流园中物,一起探讨“我”和祖父在园子里做什么。这第一个层次就直指目标,先了解这个快乐的秘密基地是怎样的,小萧红经常在那干什么。接着老师抛出问题:祖父的园子,带给我怎样的内心感受呢?作者是怎样将这份感受表达出来的呢?启发学生默读文章,做批注。师生交流两个句子,关注到作者把自己自由的感受寄托在景物上。随后鼓励学生学法迁移,合作探究,继续寻找品悟类似的表达,写作手法的感知和运用得到了进一步强化。在感情最浓稠的时候,课堂基调一转,请同学们阅读“阅读链接”。孩子们通过对比朗读,体会到了萧红对童年和祖父的无限怀念和回忆往事时的无尽伤感。
课堂上,我简直要随着刘老师循循善诱的引导、细腻的分析、动情的讲解而掉下眼泪来,真想隔空抱一抱命途多舛的萧红。事后跟刘老师交流,问她是怎么确定教学目标的,她也讲到是根据课后习题来制定设计教学目标和过程的。
03 教师要沉浸
虽然是一堂微型课,虽然是自导自演,老师也要完完全全把自己放进去,尽力做到浑身是戏。只有你自己真正地融进了课堂,你才能把学生和评委老师带进课堂,课堂才显得真实而不浮夸。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才得以发生,情感才能够自如流淌和表达。
最最重要的,只有你自己想要沉浸,准备过程中,你才会来来回回反复素读文本,用心揣摩文本,设计问题。也唯此,这份教学设计,才完完全全属于你自己,自然完整,而不是由网上荡来的片段拼拼凑凑而成。
当你把自己完完全全放进去了,你就有了生本意识,课堂中刻意的过渡语会少很多。除了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你会更明晰自己的主导角色,你会通过自己的口复述学生的思考来呈现具体教学过程。这样,课堂就显得无痕、自然,让人沉醉不知归路。
有些老师自己没有沉浸于课堂,教学行为被希沃课件绑架,只光顾着一页一页往下翻走流程了。自己都没在教育现场的课,当然干涩无聊,甚至自己都讲不下去了,哪里还能期待学生有所收获,听得津津有味呢?
04过程要引导
微型课,不是说课,请你自顾自把教学设计和理念说一通;也不是让你逐字不落背课稿,一个人自我陶醉。既然是课,就一定要凸显授课过程,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师生交流的一来一回。须知,目标的达成也是学生思维的过程。
节奏很重要,慢下来,要避免走过场。不能因为无生,就觉得一切尽在掌控之中。教学过程要细致,问题设置要想办法和学生建立起链接,要考虑孩子真实的学习状态,教师的语言要转化为儿童的语言,这才能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
张旦红老师的教学,这一点就做得特别好。她教授的也是萧红的《祖父的园子》,她的教学目标很明确:由景入事感情,体会作者对自由的向往和对园子的复杂情感。读了关键文段之后,老师带领大家体会“一切景语皆情语”的时候是这样引导的:写了些什么景物?若你生活在这样的园子会有怎样的感受?黄瓜、玉米、蝴蝶有没有愿意不愿意?这到底是谁的感受?你看,你们一下子就读懂了,把自己的感受用景物表达出来,这就是——寄情于景。
你看,老师在授课过程中特别注重引导学生把自己放进去,把心打开。读书,读出自己的见解太打动人了。
一定要注重这过程之中的学法指导,要直观地把学习和思维过程呈现出来。确实,微型课没有学生,但这并不是说,学生的思考无法体现。课堂提问要简约而直接,教学过程的推进要有层次性。文本解读固然重要,但不能以教师的读代替学生的读。教师不能自己先定调,而要唤醒学生的情感,引导他们体悟、表达。
比如有老师在教学的时候自己先范读:这是个自由的园子,那老师这样读一读可以吗?(教师读得很夸张)读完就说这样可以给人自由散漫的感觉。如果,我们把这个感悟的机会给学生,会不会更好?我们不妨来引导:谁来读一读这段话?指名朗读。
当然,学生读得怎么样或者我要往哪个方向导,全靠老师的评价:嗯,你读得很流畅,预习一定很充分;你的朗读让我看到了一个俏皮可爱的小姑娘;你的声音高高低低,节奏有快有慢,能跟我们说说为什么这样读吗?——你分析得很有道理哦,这样读我们更能体会到小萧红的自由散漫,大家觉得呢?如果你是小萧红,在这样的园子,有这样的祖父陪伴着,你会有怎样的心情?把你们体会到的情感送进去,咱们一起来读一读,好吗?
这时候,我们便把阅读教学和学生的生活联系在了一起,就容易读出味道,产生共鸣。教学过程的指导到位了,朗读训练的拔高和思想情感的体悟也水到渠成了。
如此,板书也不会出现得很突兀,而是在和学生来回交流中自然生成的。教师要蹲下去做孩子的同学,平等交流,互相探讨,互动评价要贴切自然。
默契可以有,但不可过于默契。哪有那么多的一点就通呢?有时候“点”很多次才会朝你预设的方向发展呢,有时候怎么“点”都不通,就需要降低难度,让孩子做选择题,先明晰大致方向。或者干脆先搁置问题,回过头来再聊,这一招,我是跟干国祥老师学到的。
05要扬长避短
短短的时间,要想出彩,就要尽量展示自己,但也要学会藏拙,教学方式要符合微型课的课堂情境和教师个人风格。
其实,课堂不需要那么多花架子,教学设计和教学行为所体现出来的基本素养和教学理念才是王道。有些老师参考了很多教学设计,觉得都很棒,都舍不得丢弃,于是整合出来的教学设计就有些让人迷糊。这到底是第一课时的教学还是第二课时呢?有些明明是第二课时,在导入环节还要绕很大一个弯子,让人不明所以。
教师本人的素养很重要,你的语音面貌,你的书写,都是学生模仿的对象。微型课上,有几位老师书写的时候没有注意正确规范,字的笔画、笔顺出现了错误,这是很可惜的。即便是一堂微型课,也不能想当然,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胸有成竹了,画的竹子才有神。
课堂上,要有意控制口头禅。老师的走位、动作也不要太夸张,端庄、得体、大方最重要。儿童画、板贴要适可而止。它能为教学服务,就保留;可有可无,就舍弃。作为语文老师,你借助多媒体也好,借助提前准备的板贴也罢,但在课堂上,还是很有必要写板书的。教师写字,是最好的示范。
再者,课堂上你一言我一语生发出来的东西才是真正珍贵的,板书要与学生的思维言语有机融和。好的课堂,是师生共同创造出来的。
06 做到三不要
一堂微型课,要想完美呈现,还得努力做到“三不要”:不着急、不害怕、不在乎。
“不着急”是对时间的态度。你既然知道只有十分钟,那就以这个时间设计教学,备课时做减法,注重一课一得。这样一来,就不需要慌张了,课上不匆忙,不疾不徐引导就好了。
“不害怕”是对结果的态度。怕什么,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无论如何,这只是一次小小的比赛,更大的收获是在比赛过程之中你的付出带给你的成长。想明白了,你便不紧张;不紧张,你便无所谓;无所谓,你就会更放得开,更大方更从容。做任何事情,因上尽力,果上随缘,才是最智慧的态度。
“不在乎”是对他人评价的态度。你要想到,每一位老师都是从青涩走向成熟的,没有人会嘲笑刚刚学步的婴儿。所以,即便因为拘谨而磕磕绊绊了,即便因为紧张而忘记教学环节了,也没什么大不了。站上讲台,就是了不起;明天比今天做得好一点点,就是大进步。
课堂,永远只能是力臻完美的,永远都会有遗憾。怎么才能在课堂上开出一朵属于自己的花,让大家感受到它的芬芳,依赖于我们平日里倾注的点点滴滴。冰心的那首小诗,总在耳畔回想——
成功的花
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
然而当初她的芽儿
浸透了奋斗的泪腺
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那么,老师们,我们是否在每一日每一日的琐碎中,为孕育这朵花儿施了肥,捉了虫,费了功夫和心思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