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路人甲(一)

作者: A我是一片云 | 来源:发表于2019-05-12 12:57 被阅读271次

    一直觉得自己既上不通天文地理,下不通人文历史,学识浅薄,所以从不敢妄自菲薄评头论足。又加上不善言辞,更不擅长和陌生人交流,所以在旅途中,只能以一个路人的身份来看看这个世界。

    我是路人甲(一)

    第二次来北京不是旅游,是为其他的事情。

    那天办完事,时间还早,就和大朱决定去中山公园和太庙转转。

    买了六块钱两张中山公园门票,我拿了门票刚进检票口,就看到一群穿着大红色衣裙的中年大妈,在保卫和平牌坊前手舞足蹈,扎着各种姿势拍照,她们每人头上都戴了一个手编的花圏,红黄蓝紫颜色不一,熙熙攘攘,一派热闹气氛。我觉的这情景和她们身后的和平牌坊很搭调,就急急忙忙从包里往外掏手机,想拍张照片,手机还没拿稳,就被旁边一个声音叫住:

    "大姐,帮忙拍个照!"

    边说边把她的手机塞进我手里,好像老熟人一样。

    还没看清她长啥样,她又说,就这样横着拍。咔嚓!她又给我示范了一张。

    原来是我正准备去拍的这群大妈中的一员。我一抬头,喜气洋洋一群人,红彤彤一片,和身后红色的花丛红成一片,造型都扎好了,就等给我手机的这位一起合影。

    仿照她的样片,咔嚓咔嚓几下。

    "谢了!"她过来接过手机就着急刷屏翻看照片,并且用手指放大,估计是看自已脸上的表情。我还是没来的及看清她的面容。她早已经扎进那片红色里翻看照片了。吵吵嚷嚷的,听上去都说标准的北京当地话。

    喜气洋洋、长裙、丝巾、围着花拍照,标准的中国大妈形象,被她叫做大姐,心里乐呵呵了半晌。我看她们应该比我年长些,但她们的状态确实比我年轻几十岁。看她们在和平牌坊前一片和平景象,是让人欣慰的事情。

    我是路人甲(一)

    时值四月份,中山公园里正做郁金香花展,一路看花看过去,就到了中山公园最里那一端。沿着金水河边,大约二百米,有一条人流,远远看去,像是一个流动的地滩市场,人流缓慢,却并不热闹吵杂,只看见有三三两两两一堆的,在低着头交谈,整个长龙般的市场没有惯常的叫嚣喧闹声,出于好奇我走过去一看,这地摊式的市场里全是老年人,我一走进去,就有奇怪的目光看过来,我朝地滩上一看,明白了。个人简历:男,48岁,国企未婚,欲寻觅未婚,女……

    原来是个相亲市场。

    这个我在上海的公园也碰见过,不过是几个撑开的雨伞,伞撑开倒立在地上,里面摆满各种男女青年或老年人的简历,伞把上边还挂着一张纸片,上面写着"免费登记相亲,好心帮人。"看上去有点像摸奖的模式。

    而中山公园相亲角听说只是一群来给孩子找对象的父母。每周有固定的时间和地点,老人们大多退休,闲来无事,就拿着自已家里大龄子女的简历,来碰碰运气。 也算是为子女操一份心,尽一份力。(不过,也听说这样的相亲模式成功率非要低。)

    我的目光从摆在地上的各个简历转到一双老年布鞋,再从这双老年布鞋转到一张充满皱纹的脸上,她的脸上似乎又很安祥,并看不出催婚父母应有的焦躁不安。

    在她的旁边,坐着一个看上去严肃而又古板的中年妇女,眼神空洞而迷茫,亦有点呆滞,可是她见我手里握着手机,马上眼睛里散出光来,那光虽无敌意,却很排斥,大概她看出我是来看热闹的游客,于是直视着我连连拜手示意,不许拍照。我点点头,把手机装进口袋,站在那里停留数秒,临走吋迅速浏览了一下摆在地上的简历,大多80后70后。

    我是路人甲(一)

    从中山公园出来,又去了太庙。

    在太庙碰见的俩北京大妈风格和在和平牌坊碰到那群大妈似乎完全不同。

    我和大朱站太庙最里面的河堤边,望着河对面的故宫的一段城墙指指点点。正讨论从太庙是否可以上到故宫的那一段城墙上。突听后面有人说:"想上城墙,从故宫里面走"标准的北京本地口音。

    我俩回过头一看,一位穿着朴素身材矮小的胖胖的大约六十岁左右的大妈正对着我们说话。旁边还站着一位和她年纪差不多的大妈,两人穿着相似:双肩包,户外运动服,运动鞋。一脸的和亲。我俩忙说谢谢。

    她听了我俩的口音,问"你们是哪人?"

    "甘肃"我说。

    "哦,西北,你们那里一一"她停了一下,又说:"现在人的生活都怎么样?"

    "还行,城市都差不多,就农村可能比南方等发达地区差一些"大朱回答说。

    大妈说:"农村好,北京现在富的都是农民。"

    "北京人富,北京没穷人"大朱和大妈开起了玩笑。

    "北京外地人多,本地人不行,高房价、高消费。"她说着话,轻声叹息起来。

    "外地人太多,北京全外地人,现在十个人里面如果有一个北京人,那还算多了。"她似乎有一种无可奈何的怨气。

    "您听上去就北京人么,北京人首先有房住,不用买房呀!"

    "您说的那是农民,北京农民都富了,卖地折迁都赔偿。我们是工人,一套单位楼房,拆迁赔套房,给儿子结婚用,闺女都没沾上。"

    她又说:"我们都工人,退休金才三千,穷着呢!"这话似乎提起她无限的兴致。她自个得劲儿地说,旁边的闺蜜似乎有点嫌弃之意,自顾去了旁边转悠。

    "不会吧,听说北京工人退休工资比外地高啊!怎么才三千"我说。

    "真三千,我家老头,工人,退休金,三千,我还好点,银行的,拿六千,您说北京物价这么高,一碗面二十多,就那点工资,不敢化。就故宫门票,三十(她大概是说老年票〉我们都没进去过,门票6毛钱的时候,天天上下班经过,我也没进去。"

    她说话总让我想起电视剧巜平凡日子》里的那位婆婆,很实在,很可爱。

    "您住在皇城根下,天天见的不是皇城就是宫墙,肯定是不稀罕了!"我说。

    听到我说皇城根儿下,这似乎又勾起了她另一条思路。

    她沉吟了一下说:"不过咱老祖宗那智慧,那真没的说,我们年轻那会儿,国庆节,演节目,早晨五点,天安门集合,你甭说,准五点,太阳从地平线升起,红红的,像个圆盘,沿着地平线,就那中轴线上,丝毫不差。"她那北京话听起来像用剪刀剪,断句很利落,又带着抑扬顿挫的声调,真有点吃炸酱面的感觉,看上去,酱是酱,面是面,吃在口里酱香面柔,很爽口,很过瘾,还实在。

    她似乎一边回想一边表述,也很陶醉,而我不知道中轴线在那个地方,脑子里没有明确的目标,不由自主跟着她想像,脑海里也有了一个圆圆的红色太阳,正冉冉升起,从地平线上⋯⋯

    和她同伙的那位大妈走过来招呼她走。

    临走,我看她双肩包的拉链一直畅开着,就说:"您的背包的拉链开了,我帮您拉上吧!"她停下来,让我拉,然后低声说:"那是我小姑子"。然后又露出可爱的笑容。

    我是路人甲(一)

    离开北京的最后一天,我们想去看看国家图书馆,百度导航途经紫竹公园。

    大清早,紫竹公园里和全国的公园一样,到处是老年人的身影,有打太极拳的,有跳舞的,有走路的,歌舞声平,一派太平盛世景况。

    中午返回时,我们沿着竹园走了一圈,发现园内有个餐厅,隐在竹林小路的出入口,里面就餐的人很多,这时正好感到肌肠咕咕,于是走进去准备就餐。

    意想不到的是悬挂在墙壁上的菜价,的确让我们吃了一惊。多半面墙,红底白字,一溜几行,2元,3元,5元,⋯10元,菜粥,小米粥,包子,包谷面包子,凉皮,米饭,等都是些家常饭。当然也有鱼肉,不过也不贵,也最多十几块。

    吃了这么多天的北京高价饭,今儿看到这些菜价,仿佛掉进了人民公社的大锅饭食堂,心里由惊转为喜,不由喜不自禁。赶紧端了盘子要吃的。

    两个人,要了一大碗凉皮,两碗菜粥,两个包谷面大包子,端了盘子,一望,只看见人头攒动,每个桌子上人满的像溢岀来一样。手里仗着盘子,站在那里,不知所措。

    这时,有人轻轻碰了我一下,我回头一看,是身后桌上一位大妈,她说(又是标准的北京本地话):"您坐这儿,我马上走人。"边说话边起身收拾东西,我忙说谢谢。她又指着桌上空着的地方说"盘子先放边上,累!"我一边点头道谢,一边抬头张望正在付账的大朱。

    那大妈又说:"她也走,你俩坐这"。大概她看我端了两个人的饭菜。就指着旁边正在喝汤的同伙说。大妈如此热情可真让我受宠若惊,又连忙道谢。她笑着说"碰见都是缘分。"并且很快收拾好东西从椅子上起来让出位子。她的同伙放下汤碗也动作利索地收拾东西,她们一起离开桌子。我对着她微笑,她笑着拜了拜手。

    这顿饭吃的可真舒心,包谷面的窝窝头我吃过,白菜萝卜馅的包谷面包子是头一回吃,很家常,很清淡,很好吃。饭菜好吃又不贵,还遇上这么暖心的大妈,你说开心不开心!

    我是路人甲(一)

    在北京短短四天,为什么遇见的都是大妈?

    人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我知道什么原由了,嘻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是路人甲(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lkca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