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讲一个真实的历史,一个跟赵括有关的故事。赵括是谁也许我们不记得,但有一个典故我们可能都记得“纸上谈兵”。
赵括是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自幼熟读兵书,善谈战事。有的时候与父亲谈论兵法,父亲总是被问的不知所对。父亲赵奢常对其母亲说,国家可千万不要他来做将军,如果他来带兵打败了肯定会毁了整个国家。
父亲去世后,秦国与赵国打仗。当时赵国将军是老将廉颇,老将虽老但打仗一点都不含糊,把秦国打的一点脾气没有。在久攻不下之后,秦国使用了离间计,让人在赵国散布谣言,说秦国将士最怕的就赵括。消息传到赵国国王那里信以为真,国王打算用赵括换下老将廉颇。
赵括母亲知道消息后,上书赵王。赵王没有听信,执意要认命赵括为将。等临出征时,其母亲又去拜见赵王,再次阻止认用赵括为将,这次赵王还是不听。没有办法,其母亲跟赵王说,如果执意这样,如果以后出什么问题不要牵连到我,赵王许诺。
结局都知道了,最后赵括被秦军射死,几十万赵军投降秦军后被全部活埋。
所有抗日电视连续剧中,我最喜欢看的是李幼斌版本的《亮剑》。
在剧中李云龙(李幼斌饰)大字不识一个,书放在他面前正反都分不清楚。在当兵前是边筐的,进了部队后,如鱼得水。屡获奇功,很快升到独立团团长的位置。在他指挥下山崎大队被其全部消灭,后又与楚云飞合作,全歼重兵守卫的县城。
楚云飞对李云龙非常的佩服,多次说到共日结束后不要遇到李云龙这样的对手。因为他们俩之前多次较量过,总是吃亏。在楚云飞眼里这是一个不好惹的主,他内心里想与李云飞成为朋友而非对手。
在战场上瞬息万变,天时地利很重,但更重的是人,人才是决定战争胜利最关键的因素,兵法只是辅助手段。
所谓兵法都是人总结出来的东西,即使没有它我们也指挥手段也可能是这样,只是不知道这个名词而已。
抛开兵法层面下面这些我认为最重要,做到这些你也可以统帅三军:
精心准备,充分计划
要想把一件事情做好,必须要经过事先精心准备和周密的计划。
打仗也是一样的。出兵打仗之前准备工作必须做细,只有事无具细才不会有纰漏。
我的粮草准备好了吗?是否充足,如何有效保证粮草安全?
我的兵器战马准备好了吗?是否精壮。
我的对手是谁?他有什么作战特点。我如何应对?
如果正面交锋我如何排兵布震?
如果偷袭对手,我应该派谁出战最合适?
部队驻扎营房时如何保证不被敌人偷袭?
如果被偷袭了如何应对而不荒乱?
我的行军路线是否清楚?沿途路况是否熟悉?
行军途中被设伏了怎么办?
我的大队人马行进中如何保证有续?
......
此时一个句型最为合适,如果xxx,我应该,,,,,,,。就是每种可能的情况都要有考虑,进而能制定应对方案和计划。
战场变化太快,即使考虑了这么多也不能全完应对,还需要具备临场的指挥能力。
知人善用,体恤爱护
出征打仗前,就要考虑作战特点,决定要带哪些将领出征。
了解每一个将领,清楚每一个人的脾气与特点,知道他擅长的是什么,优点是什么,缺点是什么。
在什么情况下派谁最为合适,这些在心里必须有一个考量单位。
做到用人不凝,凝人不用,充分相信将士。
同时还要关心爱护每一个将士。
上例中赵括把分给的赏赐全都搬到家里,功劳全部归自己所有,将士中都有怨言,但敢怒不敢言,真的打起仗来谁会拥护你呢。
在看李云龙,护"犊子”特别厉害,魏和尚被杀害后,他亲手砍了二当家的,这样的领导谁不爱护呢。
以身作则,一视同仁
无规矩不成方圆,家有家法,军有军规。
作为统帅自己制定的规则更要以身作则遵守而不是违背规则。
当有人犯错了,不管是谁尺度标准,一视同仁,这样才能让人信服,才能让别人拥护你。
我想说
上面,只是列出了几点,其实还有一些更重要的因素暂不详细说,找时间写系列二。
熟读兵法对战争有用吗,肯定有用,但不能完全依赖兵书,兵书是死的,战场是活的。
战场取胜的关键还是人的因素最多一些。
基实上面的三点只是手段,用在其它场景同样适应。
运用好它,你可以当一个好的项目经理。
运用好它,你可以当一个好的管理者。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