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在家吃早餐的话,我的选择多半是小笼小馄饨,偶尔也会换一下口味,那必定是家附近的煎饼果子。 因为极少在别的地方吃煎饼果子,这家的味道在我看来就是最好,而且没有之一。 每次只要排到我了, 摊主就会微笑着招呼:“姐,香菜多一点,酱多一点,辣多一点,对不?”我一年之内光顾最多不超过十次,难为摊主还记得那么清楚, 可能是因为我喜欢和他聊天吧,短短的几分钟内竟然能聊出不少哲理。
哲理一:主观经验决定行动 除了春节期间,摊主基本上天天出摊,无论数九寒天还是炎炎夏日。 只要我寒暄“这么冷,受的了吗?”或者“热死了,你不觉得烤得慌啊?” 摊主都会慢条斯理地接话:“姐,想想再过几天更冷(更热)也是有点怕,但真的到那时候反倒也就没什么, 很多事情都是人们感觉上的,实际不那样”。 可不是吗,再困难的事情,只要干起来,就没有想象中那么承受不了了。人们往往倾向于在做事之前放大困难而拖延行动。
哲理二:丰收来自于智力、体力的较量 摊主知道我认为他很辛苦,经常会说:“姐,我不感到辛苦,想想我父母在老家当农民,我现在的日子很好过的。” 摊主是山东人,他父母是地道的庄稼人,三伏天日头最毒的时候必须下地锄草,不然像狗尾巴草那样的杂草会影响谷子生长。我从小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听着他的讲述,慢慢明白自然界的规律,狗尾巴草会趁人之危疯长,任何丰收都是智力、体力的付出。世上哪有什么“岁月静好”, 只是不知道有人替你在负重前行罢了。
哲理三:自得其乐是快乐的基石 摊主最喜欢说:“姐,我不和你们上班的人比,我知道这么一比我肯定不开心。 人和人是不一样的,没法比较,我过好自己的日子就行。”这一番话令我想起一位著名经济学家的观察: 很多人更在意和周围相似背景的人比较收入和待遇, 而不是满足于自己得到的东西。 虽然我们需要一定程度上的对标来了解自己的前进方向,但是过分攀比是一切不快乐的根源。在保持适度进取心的前提下,我们应该尽情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
都说“三人行,必有我师”,我没有想到和煎饼摊主短短的交谈居然有这么多的收获。 摊主的一句话引起我很大的兴趣,“没有受不了的罪, 只有享不了的福”,在拎着煎饼果子回家的路上,我细细地琢磨着,似乎也是有道理的, 但是又没有完全想透 - 为什么很多人都把享福当成一件不怎么理所当然的事情呢? 是不是和“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有关呢? 哲理这样的事情,还真是要不断学习、总结呢!
明早,再去光顾一下煎饼摊,听听摊主怎么解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