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ay 143
告别了孩子们,迎来暑假,却陷入到一种空寂和家庭琐事的繁忙中。
白天购物、陪孩子,晚上参加拳击课,碎片时间心思浮躁。直至夜深,才翻出此前未竟的书《给青年教师的四十封信》最后一封“抵御心灵的麻木”。
看完以后,除了羞愧,惊醒,也更获得了一些力量。
一、比挑战困难更难的是倦怠和麻木
郝老师在信中以实习老师面对教学困境而产生的思考为切入,提醒我们,与其用放大镜瞄准学生的问题,和并不乐观的现状,而不去反观自己的思维,调整自己的方式方法,最终,我们将被这种“有色眼镜”所阻碍。
阻碍什么?阻碍我们的进取,抱负,思考和行动。
这种现象极具危险,因为,首先,它会将我们的关注点渐渐地转移到对环境的抱怨和推卸上,而导致我们少作为不作为,甚至不假思索的惯性作为。更可怕的是,久而久之,我们的上进心,思考力,就会被“温水煮青蛙”般地消磨,成了一个充满倦怠和麻木的教师。
这不就是现实情况中的,“习得性无助”吗?
挑战和困难,正如博尔诺夫所言,会使人惊醒,面对自己,因此往往会带来新的超越。但是,倦怠和麻木,却可能将人吞噬。如何抵御麻木和倦怠?郝老师提出三点:
1、改变自己的思维和行动。
思维方式有多种,但是成长型思维才是帮助人打破困境的最佳选择,“有怎样的心灵,就有怎样的目光,有怎样的思维,就有怎样的角度。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学生,提升自己方可成就别人。只有不断根据‘靶心’的移动调整‘靶位’,才有可能击中目标。”也就是说,要改变环境也许不易,但却可以从改变自我来突破。因此,与其抱怨批评,不如躬身反思,与其无力感慨,不如及时调整,与其简单体罚,不如与学生共同提高。当我们关注于自我提升时,怎么还会麻木呢?
2、在教育教学中“驯养”学生
小王子,因为驯养,而与狐狸和玫瑰产生了宇宙中独一无二的联系。而教师产生的倦怠和麻木,也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对自身工作中的驯养不足。把工作当做谋生方式,自己不会“驯养”工作,把学生当作工作对象,自然不会“驯养”学生,而缺乏了驯养,就切断了付出,责任和默契的纽带。当一个人陷于工作的无意义中,多半是因为他成为自己的孤岛,而失去了联结。
反过来,如果我们“驯养”了学生,会如何呢?我们将竭尽全力地发挥自己的才智,去改造课堂,调整知识结构,为学生的成长而牵肠挂肚,为孩子的困境而绞尽脑汁。我们的果实,就孕育在孩子们的一次次进步和成长中,这不也正是守护着一朵朵玫瑰的花园吗?
如此养护,何来倦怠麻木?
3、 阅读以滋养和突破固定思维。
一个人的力量有限,一个人的才智也有不足,当一个人长期地陷入到经验主义的循环中,心灵会逐渐麻木,而郝老师认为,书籍就是滋养生命的活水。“一种环境待久了,一种声音听多了,一种现象看多了,自身总容易被环境同体,对生活、工作问题的审视也会固定于同一角度,同一层面,导致疲惫,厌倦,甚至是无名的烦恼,从而忽视了生存的丰富性,生活的多样性”。
离开阅读,这样的疲惫、厌倦和烦恼,尤其感受强烈。我始终认为,阅读是摆脱现实世界桎梏的翅膀,当生活一地鸡毛时,是阅读令我超拔日常,令我头脑清醒,面向自己的目标和彼岸。
书写后这些浅陋的文字,我感受到白日里的庸常逐渐熄灭,而内心充满了宁静。生活也许平淡如水,但实际内含着惊心动魄的逃亡。“如果把麻木的心灵比作一座封闭的监狱,那么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次漫长的大越狱,其中包含无数小越狱。”
这让我不禁想起,蛰伏数年,逃出监狱拥抱自由的安迪。
而我们,将如何逃亡自己心灵的监狱,还是囚禁于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