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在一岁以后渐渐的形成是所有权的概念,分享就会变得艰难,为了保护自己的地盘和玩具,宝宝们会表现出防备和不愿意。
但这并不代表自私,也不是小气,呃,这个阶段会持续到三岁左右,有的会持续到六岁。
所以不愿意分享是宝宝的一种天性,父母不不要尊重,不要用哄骗的方式让孩子去分享,因为这种哄骗的方式呢会让宝宝很没安全感。
当然我们也要让孩子变得大方起来,因为他不用带着被骗的猜忌心来守护自己的东西,所以碰到孩子不愿意分享,家长不应该一味的责怪孩子。
因为我们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每一次的改变都带着一种进步,那不爱分享的背后可能的原因有哪些呢?
一,宝宝自我意识和物权意识的发展最开始随着自我意识逐渐的觉醒,宝宝开始进入一种唯我独尊小霸王状态,迎来了他的第一个叛逆期。
所以我们要知道不愿意分享也是孩子心智发展的一种阶段性表现,他总喜欢跟妈妈对着干,你让他往东,他偏往西,占有欲特别强。
我不要,这是我的,我不给说的特别溜一不顺心就哭哭哭烦的人脑壳疼,而这个阶段的宝宝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的时候,你苦口婆心的劝他分享,他不会乖乖的听话。
但是这都是孩子在第一叛逆期的正常表现我们不要着急纠正过来去说教,一旦你忍不住介入,强迫孩子分享,反倒带来不好的效果,伤害亲子关系,得不偿失。
2,不能理解抽象的分享概念。分享这个词是很抽象的,对孩子来说是陌生的,当他听到说分享一下吧,他不会明白什么叫分享。
只会觉得啊妈好像要拿走我的玩具了,我的玩具回不来了,宝宝说那是万万不可能接受的。
你可以尝试这样说,宝宝,等你不玩了,能不能让妹妹也看看他,摸摸他,或者说宝宝看起来很想玩弟弟手里的玩具,那我们问问弟弟能不能借过来让你玩一下好吗?
就这样尝试引导几次,慢慢你就会发现宝宝不那么排斥把自己的玩具让其他小朋友去摸一摸了。
三,年幼的孩子不能感知和分享的意义和价值,如果孩子不能感受到分享的快乐,那他们的分享行为也一定是暂时的,或者说形式化不可持续的。
有父母在场或者有成年人的督促,他就会不体面的做出分享的行为,但是他们内心没有真正的乐于分享的意愿,这也并非我们希望达到的效果。
年幼的孩子更习惯站在自己的立场考虑问题,当他们需要做出分享的行为时,他的想法是玩具是我的,为什么一定要分享给大家?
分享的意义和价值十分抽象,难以解释清楚。我们很难用语言向孩子解释清楚,四,父母没有做好很好的榜样和示范。
很多宝宝不愿意分享或者不会分享,是家长没有做到一个很好的示范,没有在家庭当中有意识的去给孩子营造很好的分享性氛围。
比如说一岁以下的宝宝,他的大脑和感官发育处在飞速发展的阶段,他总是在好奇的观察这个世界,它的发展和学习主要依靠身边的环境带来的刺激。
比如说声音,光线和味道,这个时候家长可以有意识的在家里创造分享的场景,给宝宝树立一个很好的榜样,让他们可以观察模仿。
比如妈妈和爸爸分享一块蛋糕,把一个苹果切成两半,一人一半分着吃,吃橙子的时候把橙子切块拿出来和家里的人一起吃。
别以为宝宝才几个月大,不会关注到你的行为,其实他已经把这一切都看在了一路,如果宝宝看到妈妈乐意分享,那么等他怎么长大了也会更愿意去分享,因为这是从小就看在眼里的日常。
一岁半到两岁的宝宝是分不清楚我的别人的这两个概念,那随着他们自我意识的萌发,他们会觉得我喜欢我想要的东西都是我的。
这个阶段我们想要引导宝宝爱分享,首先应该帮助他去建立物品的归属概念,也就是学会对区分我的和别人的。
告诉他家里什么东西是爸爸的,什么东西是妈妈的,什么东西是自己的,如果你想要玩,要经过妈妈的同意,爸爸妈妈有些东西它不可以随便动。
比如当孩子想要妈妈的手机,妈妈就可以对他说这是妈妈的手机。你不能随便玩,孩子的东西也一样,没有经过他的允许,爸爸妈妈不能把玩具随便给别人。
如果要用孩子的东西,最好先征求宝宝的同意,我用你的小碗尝一下可以吗?宝宝我借你的彩笔用一下可以吗?
渐渐的孩子就会清楚的认知到什么物品是别人的,什么物品是自己的,而且不可以随便拿别人的东西。
接下来引导宝宝借和还的概念,当宝宝借别人玩具的时候,一定要提醒他,这是属于别人的东西,人家借给了你,但你玩完之后还是要还回去的。
当然碰到好玩的东西却要还给主人孩子肯定会心情低落,但是重复两次后,孩子就会意识到借了的东西一定要还。
孩子的接受是有一个过程的,作为家长我们要温和坚定就可以了,如果宝宝不接受情绪崩溃,那你可以先把玩具还回去,然后把它暴力现场进行安抚。
比如对宝宝说,嗯,妈妈也很喜欢那个,我不得不还给别人,真是不高兴,我跟你一样超级难过的。
一般在得到接纳和认同之后,宝宝的情绪逐渐的安静下来,尽管对宝宝来说还是难以接受。
但是我们在生活中不断的强调,重复这一点让他明白,物品都有归属权,让他明白有借有还,千万不要情绪失控,当然我们也不要对宝宝轻易妥协让步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