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散文 • 书评 • 小说 • 诗 读书
《先秦儒家哲学》|叩问生命,还是得回归到先秦哲人的智慧中去

《先秦儒家哲学》|叩问生命,还是得回归到先秦哲人的智慧中去

作者: 西贝玦 | 来源:发表于2018-11-05 17:53 被阅读27次

    文/西贝玦

    我是无意识地走上了关于“哲学思考”的道路的,在我还没有意识到“哲学”这个名词存在之前,甚至,我仅仅只是将这些有意无意的思索称之为——作为“人”这一生命体存在本身,或多或少都会疑虑而发问的一些东西。比如说我为什么存在,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我的使命又是什么,我该如何去生活和选择怎样的生活……我曾常为人与人之间细碎的矛盾深入沉思,发问以归类人的本质,去从宗教上寻找人的由来和去向,从而让内心得到些许慰藉。

    钱钟书对夏志清说,他的处世态度是目光放远,万事皆悲;目光放近,则自应乐观,以求振作。《文学回忆录》里,木心这样谈到:“说到底,悲观是一种远见,鼠目寸光的人不可能悲观。”我是一个不太务实的悲观主义者,并为着自以为“看见”的某些东西而自鸣得意过,自认为这确实是一种远见。我的悲观以我所能解释出来的就是理想与现实之间不可逾越。人是很难全然依凭自己的意志而存在的,人心向往一切美善真实不虚的存在,但实际上世间的太多人事都是要么“美善而不真实”,要么“真实而不美善”。兴许我这里还用错了语言,“不真实”的东西又如何有“美善”可言?用两周的时间看完《先秦儒家哲学》这本书,我想我应该可以试着去释义这些东西。

    我曾一直以道家思想中的“顺其自然而无为”自居,对儒家入世的积极抱有怀疑而不屑于去深入了解的态度,但也是在阅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想试着去探求“以儒对外,以道对己”的处世态度,一个人确实是可以同时做一个入世的积极者和一个出世的泰然者的,我亦是如此相信着。尽管我并不能说自己已经参破了其中的奥妙,我安慰自己尚还年轻,可以有大把时间去践行和参透。

    《先秦儒家哲学》是依据台湾大学傅佩荣教授的同名公开课,将傅教授的讲课精华提炼于其中的一本书。傅佩荣教授一生之中的四十年潜心研学中西方文化,有着自成体系的哲学建构和逻辑分析眼光,他搭建起了东西方思想的桥梁,被称为中西文化的摆渡者。傅教授早年曾师从方东美先生和余英时先生学习,他在宗教哲学、中国哲学,尤其是译解传统经典方面颇有造诣。可以说这本书亦是蕴藏着傅教授毕生绝学所在。

    这本书总共分为十六讲,分别从儒家基本性格、《论语》解读、《孟子》解读、《荀子》解读、《易经》初探、《周易·文言》解读、《大学》解读、《中庸》解读以及综合讨论部分以向傅教授提问并附有解答的方式展开。

    “哲学”是一门对人生极具指导意义,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可以说很多人为何一直对自己的生命和生活充满着迷茫,或者常常为生活中琐碎的世事而烦恼,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并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对世界,以及对自我生命认识的三观。并不是说“哲学”可以回答你关于这些问题的所有疑虑,但它可以提供你去看待世界和人生,看待自己的一种选择。先秦哲学的智慧已经将这些问题回答通透个大半,问题在于你愿不愿去接受这种智慧,以及是否能够准确地接受到这种智慧,我想这就是我今天想要推荐这本书的原因——去更加准确地认识儒家智慧,去借那股,照亮你正确看人事和自我的光。

    傅教授在书中提到自己讲课时在课堂上提问同学,回答一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白话文意思,一名男生站起来回答,“学了以后,时常复习,不也觉得高兴吗?”随后提问在场的同学,从小学读书到现在,学习了之后时常复习感到快乐的请举手,全场听课的同学没有一个人。由此发问,是孔子说错了,还是我们读错了书,误读了孔子呢?

    说实在的,我自认为自己是一个爱学习的人,一个具有求知欲的人,尽管我常为自己学习某些学科知识的天赋平庸而感到烦恼,为想懂得某着“高明”的知识而不可得感到艰难苦恨,但这并不影响我去寻找那条我可以为之“一以贯之”的学习道路,比如说我选择走在文学的道上。这其中常常让我“学而时习,不亦说乎”的东西不仅仅包含着对文学艺术美的享受,更还在从书中学到的某种珍贵,看见的某着珍贵可以实践到生活中让我更加细腻而深刻地认识生活和懂得生活,当然这些兴许都是一些比较抽象的体味。

    尽管是从我不太擅长的物理化学科上,当学进去的知识在生活中得以应用的时候,我也能真切地体会到学到了这种知识并“时习之”的快乐。可以量化到我在生活中遇到的一件事就是,上初三的时候,有一年年底帮母亲进行厨房大扫除,清洗各个角落,我家的厨房油烟比较浓重,许多闲置的厨具一直不用的话都会染上油污,大半桶洗涤剂已经用完了,但是几个大件的玻璃器皿还没有清晰,化学一直学不好的我竟然会想到用小苏打加水可以用于清洗油污,当时母亲并没有立刻想起来,只是想着停下来去买洗涤剂,而小苏打溶于水后,氢氧根会和油污发生反应,从而将其轻易地洗掉。一个十分俗气的例子我至今仍旧记得,也确实是因为那个年纪的自己切实体会到了知识带来的快乐。而这句话孔老先生的本意原就是——学会了做人处事的道理,并在适当的时候认真实践,不也觉得高兴吗?

    我们确实是处在学习儒家智慧最好的时代,没有八股文和科举考试钳制着我们必须按照朱熹的释义去理解儒家,而之所以会“误读孔子”很大原因也是受到了朱熹释义儒家思想的影响。就孔子的思想核心“仁”来说,“仁”本身存在着三层意义,第一层是“人之性”,真诚而向善,第二层是“人之道”,择善而固执,第三层是“人之成”,止于至善。而朱熹所提出来的在《三字经》当中反应的内容确是——“人之初,性本善”,这便是对孔老先生思想的误解,既然人性本善,又为何需要教育呢?而孟子将“善”与水向下流进行了类比,说明了“向”是一种力量,是人内心对善的向往,这种“向”的力量来源于真诚,人只要内心真诚,就会有要求自己行善的力量,不行善就心里不安心。

    孟子也有过“本心”之说,“本心”指的也并不是“本善”,“本心”所指的是人本来的状态,人只要不真诚就会失去,而人又通常在何时不真诚呢?在计较利害的时候。而一旦只要人真诚,就会心有不安并要求自己去行善,“善”指的便是人与人之间适当关系的实现。

    傅教授进一步解释了,为什么有着“孔孟”之说而没有“孔荀”之说呢?孟子顺着孔子的思想提出了“性善”之说,真正的儒家思想讲的是“动力论”,孟子说,顺着人性的真实状态,就可以做到善。而人们对孟子对孔子思想顺延出的“性善”直接释义为“人性本善”就是对真正儒家思想的误解。荀子的“性恶”论便是很明显地在误解之上全然反驳孟子的“性善”。荀子实际上仅是掌握了儒家的外观,在内核上却有真正的儒家思想相背离,其并没有阐释人为何需要修身,只是强调了君子对大家有益,荀子所言的“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说的便是忽略人做事的动机,只看结果的背后,很容易让人的为善成为作秀。荀子的思想问题是根据他自身的观察得出来的,一个社会最终会走上效益论,因为人们都会选择去做对自己有益的事,守法重礼对自身有利,所有大家都会选择去做。这与孔孟的思想,人是由内心的真诚,从而产生行善的力量去做事的理论截然不同。

    现在我想我可以来释义一下,我开篇提到的,世间人事为何会有“美善而不真实”,和“真实而不美善”这两种与人心理想境界全然不同的存在。

    “美善而不真实”便近似于荀子的“效益论”,人们看到了所发生的世事美善的结果,但人们行“美善”之事的动力却不真诚,这种只注重结果的“善”,实际上是一种不真实的“善”;而“真实而不美善”就是世间为何会有太多的人成为了所谓的“坏人”,或者好人行了“坏事”,原因便是他们对自己的内心不真诚,计较利害,无法产生行善的力量,甚至产生了“行恶”的力量。

    当然《先秦儒家哲学》这本书还让我看到了《易经》作为占卦的来源,原因是人世间同时发生的事,实际上是具有内在关联的。科学无法解释的事物并不代表它不存在。以及《大学》和《中庸》部分的解读,对人为人处事,内心修养亦是蕴含着宏大的哲学。

    我已经把这本书放在床头,枕边,看过一遍不够,重新认识学习儒家的智慧并不是这一刻就可以得到的,学习和修心都是长久之计,我亦是坚信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我从这本书当中习得并时之的领悟会更多,只是要叩问生命,无论是做一个入世的积极者还是一个出世的泰然者,都需要形成一个良好的三观,而《先秦儒家哲学》确实是一束可以探照着想要通透的人去找到自己那条路的光。

    —END—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先秦儒家哲学》|叩问生命,还是得回归到先秦哲人的智慧中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ltex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