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都会觉得读书没有什么特别的,不就是拿着书本读吗,做好标记,方便以后查阅。但其实读书真的有方法可循,只有坚持用正确的方法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前我读书都是一边拿着笔画一边读,经常读读停停,没有一种畅快淋漓的感觉。有的时候是想做些读书笔记加深印象,但又常常因为没有本子或笔在身边,就把这个想法放下了。就算做读书笔记也只用于摘抄要点,没有加上自己的评论,没有及时记下当时的想法。
今天读完第三章的时候的时候,真的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
原来读书不一定是非要不读书不动笔,如果时间精力允许,当然可以优哉游哉的慢慢阅读,但是像我们读书要争分夺秒的时候,就得讲究另外的策略。
D003+1组溪悦+《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读书笔记:读书体验比书本本身更重要如何去读?
书中提到的读书笔记法,分为读书、画重点、写读书笔记三个步骤。
结合我自身情况我觉得可以先速读一遍,把自己感兴趣和重要的内容页先折起来。速读之后再从折起来的页码里重点阅读,用不同的形状或颜色做上标记,比如横线代表一般关注,波浪线代表重要内容,圆圈圈起来的代表重要概念、关键词,关键句等。标记的处理可以方便后面写读书笔记,也可以进一步加深印象。
读书笔记如何做?
目前我已经开始做读书手账,但是坚持的还不够好,为什么呢?
因为我一直没有搞清楚,读书笔记是应该一边读一边做,还是等到读完之后一起做。生怕漏掉有用的信息,会觉得想要记录的东西很多。
读了本书,让我豁然开朗。
首先,读书笔记应该从简,而且不一定要面面俱到的摘录下所有精华内容,只需要关注真正打动自己、对自己来说重要的内容。所以不同的人写读书笔记关注点会不一样,记录下的内容也会不一样。
其次,读书笔记要坚持写。不要因为不会写或者不知道该写什么就不去记录。有时候短短的一句话就能勾起我们当初读书时的体验。
那么具体怎么写读书笔记呢?
作者在书中介绍了“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这种写法也受到很多网友的喜爱,我多次从他们分享的文章看到。
1、写读书笔记之前,先记得线上读书日期,书名和作者名
这三个因素就可以让我们很快回忆起当初阅读这本书的场景。
2、主体部分以原文摘抄+自己的评论为主
摘抄部分一定要是对自己很重要的内容,不需要面面俱到。加上评论可以启动自己的大脑进行思考,更加高效的理解吸收书中知识,有时也会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亚瑟叔本华在《论读书》中说到:“如果你觉得读书就是为了模仿别人的想法,那么这是思想上的懒惰。请丢开书本自己思考。“可见读书不光光是眼睛看,还要动脑。
用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来摘抄、写评论,相当于受到书中知识的启发,进行自己的独立思考,达到以书为媒,创造属于自己思想的舞台的目的。不管多么简单的一句话,都应该转化语言,踏踏实实的落实到纸上。
3.其他形式的读书笔记
凡事不能一概而论,摘抄+评论的方式固然很好,但是有时候由于时间、精力的原因,我们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调整。
对于干货、方法类书籍,可以不进行评论,主要以摘抄为主,比如列出主题句,关键词,小标题。简练精辟的能够让自己明白的词语即可。
如果实在没有时间,还可以制作简报式读书笔记。将与书有关的信息收集起来,例如我们经常会忽略的:书腰、书签、信息卡片,其他记载书籍信息的东西。将他们将读后感一起粘贴到笔记本中,会是另一种别具特色的读书笔记。
看到某一特定的物品,也就自然勾起了你读这本书时的回忆,也丰富了读书的体验。
4、写读书笔记的时间
以前我是一边读一边写读书笔记,这样做既打乱了读书的节奏,也会因为中间读其他书籍,而打乱读书笔记的顺序。还有时看完书之后,没有来得及写读书笔记,想起来就有一种愧疚感。
看完本章我才明白,读书笔记是可以在读完一本书之后再写,待全部读完本书,再将重点标记重读一边,挑出那些真正打动自己的句子,或者别出心裁的观点,也就是你所认为的精华部分。
对于那些没来及做读书笔记的书,也不用太过自责,因为正因为没有去做,才会拿起来重读,经过时间的沉淀,可能有新的看法和感悟。
用读书笔记塑造生活、成就自己
白岩松在《白说》中写道:“我们读所有书,最终的目的都是读到自己。你会发现焦躁的心平息下来了,突然有种豁然开朗的安全感,你会发现你百思不得其解的困惑,千百年来被无数人思考过,并且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答案。真正的阅读是一种深刻而愉悦的体验,从中找到了自己,塑造了自己;而每一本在心目中值得阅读和记住的书,都是因为其中蕴藏着未来你更期待的那个自己。”
读书的体验比读书更重要。所以请找到那本能够成就自己的书,当自己失落的时候,走投无路的时候,那本书就会成为自己的心灵支柱,带给我们无穷的动力。
目前给我帮助最大的书是《吉田医生哈佛求学记》,因为每天工作、带娃,早已丢失了自己的梦想,直到看到这本书,看到吉田医生怎么克服种种困难,带着4个孩子海外留学成功的,身上就充满了干劲。
爱读书就等于爱自己,与书为伴,期待遇见更好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