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写作不只是在记录,而是在唤起一些沉睡着的美丽的心。
昭君:今天是我每日一篇文章的第1775天。
新的一年开始了!感谢祖国,感谢每一天。因为我们出生在这片土地上,在这片土地上茁壮成长获得智慧,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也会把祖国称为母亲。
对于祖国母亲大家了解多少,又从哪里开始了解呢?
苏叔阳先生的《我们的母亲叫中国》给我们带来了答案。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可以从很多方面入手,地理、历史、人文、文化、经济、政治、国际关系等等,切入点实在是太多了,尤其是我们有着五千年的华夏文明,960万平方公里的广阔领土,又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国家,所以我们的文明简直就像天上的浩瀚星辰。
为了给我们提供清晰的思路,苏叔阳先生将华夏文明的介绍分成了不同的章节,分别介绍了中国的疆土面积、人员构成、历史发展、语言文字、生活方式。在众多的介绍当中,历史发展占据了很大的篇幅,作者用流畅、简洁的文字向我们介绍了中国人从古元时代,到新中国建立过程中经历的政权变更,当然中间也介绍了每个阶段的文学、科学、思想发展。
在阅读的过程中,不光看见了古人的生活,也渐渐明白了背负在我们身上的历史使命、传承。中国的社会发展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这几个阶段。
不同朝代的君主曾经制定过很多的政策,比如夏朝出现了牧正、袍正和车正,有了专门的官员去管牲畜、饮食和造车,促进了古代生产力的发展。秦始皇修桥铺路,统一了度量衡和文字修建了长城,不光让全天下能够书同文、车同轨还有效抵御了外敌入侵。
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带来了很多异地的特产和见闻,也把中华文明向欧洲传播,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开阔了国人的眼界,为科技水平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这些君主虽然不在一个朝代,但是目的都是一样的,就是让人们生活得更好,生存和发展一直都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基于这个主题,不同地位的人看似做出的是不同的事,但是本质上都是一样的,所以君主统治和农民起义一样,都是为了弃旧迎新,找到更好的资源和更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而每一次成功的尝试,都是从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反思得来的经验。
古语曾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其实讲的就是要从历史中获得经验和教训,封建社会君主的政策创新和更替就很好地印证了这一点,西周时期君主采取分封制,其实是为了维护统治扩大疆土,在那个以牛车为顶尖交通工具的年代,君主单靠自己是无法管理庞大疆土的,所以君主给姬姓子弟和外姓功臣都分封了土地,封他们为诸侯,这些诸侯可以在自己的封地称王,担负着管理好封地秩序,促进发展的职责。
周天子是所有诸侯的王,诸侯必须听命于周天子,这个举措在当时是非常管用的,一方面有助于开阔疆土,每一片疆土都有自己的管理者,就不会出现管理力不从心的情况。另一方面,给诸侯分封土地,也是对有功之臣的犒赏,是符合当时社会现状的。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制度的弊端逐渐展现出来,诸侯们拥有了过大的权利,缺乏外来的监督,存在暴政的情况。诸侯表面上顺从周天子,实际上各自为政,互相争斗。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周王的势力逐渐减弱,中华大地上先后出现了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
后来又有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周王朝的消失除了皇帝的暴政之外,和分封制也有很大关系。秦始皇的多种统一政策大概也是受到了历史的影响,为了更好地管理领土,秦始皇还推行了郡县制,一县之长官由皇帝亲自任命和管理,各县都采取相同的管理制度。
相比之前的诸侯,在各自领土称王的制度来说,这种制度就能够有效地加强中央集权,避免地方长官的权力过大,而威胁到君主。郡县制并不是秦始皇凭空想出来的,实际上这种制度在春秋时期已经开始零星使用了,比如在《春秋》《左传》中都有记载,楚国先后将陈、蔡、邓、庸等小国灭掉之后,就地设县派官吏过去担任长官,这时候的郡县还缺少基层组织,只能算是萌芽阶段。
到了公元前514年,晋国的韩、赵、魏、知、范、中行氏等六家大夫,联手灭掉了祁氏和羊舌氏,然后将两家的底盘分给了十个县,任命十个人为县大夫,这些县大夫要亲自到县里办公,还要上报办公的情况,这和后世的县就很相似了。
到了战国时期,诸侯国开始大面积设县,秦孝公任命商鞅变法,在秦国设置了41个县,每个县的最高长官都由秦王直接任命。秦始皇统一以后推行的郡县制,其实也是参考了古人的经验。后世的每一位君主制定的政策,对国家的管理都参考了前朝的经验。
其实这种规律不光体现在政治方面,也不光是以君主为主体,其他方面包括方块字的演变,医术的发展,外交政策的裱花都遵循着这个规律。所以我国的文明是具有生命力的,是生生不息的,这种文明传承放眼整个世界都是值得学习的。
正如原文所说,人类的几个古代文明,是今天文明的先驱,但是除了中华文明之外,几个古代文明都曾经发生过断裂,或者今日已经湮灭。只有中华文明从未发生过断裂,绵延数千年。这是人类唯一一个不断转进,发展的延续性文明,因此它不仅具有丰富博大的内涵,还具有无限的生命力,有不可估量的未来。
文明放眼现在,经历了五千年的发展,我们的祖国越来越繁荣富强,领土面积达到960万平方公里,有着巍巍的群山、冷峻的高原、巨大的盆地、起伏的丘陵和一望无际的平原,广阔的疆土给了我们自由驰骋的空间,带来了丰富多样的食物,所以我们才有强健的体魄。
古人的诗词歌赋,文学作品也经久不衰,经过时间的洗礼,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的内涵,中国自古以来都是以家为单位进行生活,让我们感受到了亲情的温暖。现如今,国力强盛,我国采取和平外交的方式,让我们不至于受到战争的侵扰,祖国就像母亲一样给予我们血肉,让我们成长。我们是祖国的孩子,也是漫漫历史长河中的一员,那我们应该如何完成传承呢?
以史为镜。历史是一面镜子,让我们知道未来的发展方向,只有不断了解和学习,才能实现文化的传承,才能回馈我们的祖国母亲。这一点也是作者苏叔阳先生践行的事情。
苏叔阳先生是国内著名的作家、剧作家、诗人,《我们的母亲叫中国》这本书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但是加入了一些有意思的神话传说,让整个文章充满着趣味性。
对于这本书的创作,苏叔阳先生曾经有一段采访,他说《我们的母亲叫中国》是在中宣部的要求下写的,在接到任务的时候,他正在经历肺癌手术,因为身体原因,他和家里人开了个讨论会,要不要接这项任务呢。
苏先生给出的答案是接,因为他觉得如果不接受这项任务,是他作为历史学者和作家的失职。在创作过程中,苏叔阳先生全家都提供了很多帮助,搜集了很多资料,先生本人也看了大量专业的历史书,以历史唯物主义,作为观察中国历史的主线,向我们展示了伟大的华夏文明的发展史,同时也和同时期的外国发展做了对比,将华夏文明的发展放在了更广阔的视野当中,让我们有了更加立体的视角。
这就是苏叔阳先生为传承历史做出的努力,而且这本书也荣获了1995年五个一工程奖、中国作协第九届儿童文学奖、第十二届中国图书奖。或许我们不是每个人都会去做历史学家,但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种类繁多,我们可以在任何一个行业发光发热,建设我们美丽的祖国,承前启后也能完成历史传承的重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