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你当初为什么不逼我?”父母最大的残忍就是给足孩子自由!
在《小别离》里面有这样一句经典台词“进不了重点高中,你就进不了重点大学,进不了重点大学,你等于这辈子完了”。

这些话戳中了大部分学生家长内心的痛点:父母到底是该逼孩子学习,还是该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呢?
成绩,对一个家庭到底意味着什么?
曾经有一部6分钟的短片《成绩单》刷爆朋友圈。短片讲述了三个不同阶层的家庭,却同样因为一张成绩单爆发了一场家庭危机。
这些家长中,有县城的餐馆老板:
有大都市的白领精英:
还有一心扑在孩子身上的全职妈妈:
这些来自不同阶层,不同生活环境的父母。他们可以忍受难缠的顾客、挑剔的老板、冷漠的丈夫,可却被孩子的一张成绩单彻底击垮。
很多人不明白,父母为什么对孩子的成绩有这么强烈的执念。甚至孩子也会因为父母的严格而对他们心生埋怨:

我想,不是为了面子,更不是为了养儿防老,而是担心孩子因贪图眼前的安逸,而在将来付出更大的代价。
优秀的父母要用心,更要狠心!
中国有句老话:惯子如杀子。
父母惯孩子,不忍心让孩子受罪,不舍得让孩子吃苦,孩子就越不中用。
养育孩子,不仅仅是让孩子吃饱穿暖,更重要的是能够引导他今后的人生。
每一个优秀的人背后,都有一个“狠心”的父母。
在“狠心”父母的教育下,孩子才能一步一个脚印,慢慢走向成功。
父母有狠心,孩子就有多优秀。
2008年,为了批判教育制度,安徽男孩徐孟南在高考试卷上写满了自己的独立宣言,也因为这张0分考卷,成了网络红人。
可是,10年后,这个0分考生却又重新走进了考场,承认自己当初做错了。
这十年里,他辗转四方,做过各种苦工,组装广告箱、造井盖、包装产品,在工地当过小工,吃尽了苦头,每次换工作,都要格外留意学历要求,稍微好点的工作首要条件就是要有大学文凭,为此,高中毕业的他,屡屡遭遇挫败。
那时,他才发现,成绩无用论都是骗人的。所以,他又重新开始学习,想要弥补过去的遗憾。
记者采访他的时候,他说了一句话,“如果当时有人劝我,我一定不会这么任性。”
是啊,当时如果能有父母劝劝他,逼他一把,他也不会如此后悔了吧!
成绩不是一切,但努力才有未来
为父母的我们都知道,孩子是“喜新厌旧”的典型。一个玩具,到了孩子手上,喜欢的时间不会超过三天。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小孩好奇心强,求知欲也大,一旦熟悉了一件东西,热度很快会消失。
但学习一项技能,除了兴趣,更重要的是坚持,而父母的逼迫,就在于引导孩子懂得坚持。
有这样一道考题:如果一件事的成功率是1%,反复尝试100次,至少成功1次的概率会是多少?备选答案有:10%、23%、38%、63%。结果,大多人选了10%,少数人选23%,极个别选38%,63%几乎无人问津。
然而,正确答案恰是:如果成功率是1%,意味着失败率是99%,按反复尝试100次计算,失败率就是99%的100次方,约等于37%,最后成功率应是100%减去37%,即63%。
一件事,反复尝试与坚持,它的成功率竟能由1%上升到63%。可见,孩子在学艺过程中,遇到犯懒等一些力不从心的困难时,引导孩子不抛弃、不放弃,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
成绩或许不能代表一切,但成绩其实就代表着你的努力和付出,一事成事事成。有努力才有未来!
……
孩子被“逼”学习的过程可能是“残酷”的,但在残酷的背后,可以看出父母培养孩子各项特长的远见和指引孩子走向成功的决心。
最后,附上一段龙应台写给儿子安德烈的一段话: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希望每个孩子都可以在学习的年龄被“逼”出无限潜能,每个父母都可以给孩子一辈子受用的能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