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18:精读《在远远的背后带领》第7天
01
有时候,在和他人的沟通相处中,当我们不自信陷入自我怀疑的状态时,我们的内在会因为想要掩盖自己的不好,而采取攻击对方的方式来进行自我防卫。
这种状态在孩子中间也时有发生,比如那个先发动攻击打人的孩子,却先发制人,对人哭着说,是他先打我的。
02
我们身上这种自我防卫式的攻击性究竟从何而来呢?
当愤怒、焦虑、悲伤、挫败等这些不被接受的负面情绪,没有得到表达时,它们是不会凭空消失的。这些被压抑的情绪会迂回,以其他的形式呈现出来。
它们要么使我们穿上厚厚的盔甲,对他人产生深深的防备心理;要么增加我们的攻击性,攻击他人,也攻击自己。
一个戒备心很强的人,无法真正靠近别人,别人也无法靠近他,他的内在充满恐惧,无法跟他人有真正的联结。而一个充满攻击性的人,推开别人的同时,也在远离自己的内在。
有些抑郁症就是情绪累积得太多,自己无法抑制,也不知道如何正面面对,深陷情绪产生的纠葛中,最后放任那些糟糕的情绪主导自己。情绪之于那个状态的他,就像已经淤堵的装满水的池子,还要继续往里面硬灌,就只能往外溢,最后变得无法收拾。
比如,当愤怒的情绪不被表达时,在心理上我们就会无意识地把自己变成理所当然的受害者,常常会用哭泣的方式代替愤怒,以受害者的姿态攻击别人。
但实际上,归根结底,情绪是没有好坏之分的。当下的感受产生就如实地表达,让这些感受完成自己的旅程,而不是因不被表达而卡住、堆积,才是对待情绪的明智态度。
在我们的生活日常中,我们总是带着觉察之心,知道自己正在做什么,然后允许自己去经验那些发生在身上的感受。被经验的感受,就会想流走的水,不再淤积。
03
关于幼儿打人的一些洞见。
小朋友大人通常存在两种动机:一是释放型,二是试探性。
大部分小朋友打人是在释放情绪。可能是家庭成员对孩子有打骂行为,或者孩子的需求和感受被否定。当孩子被这样对待是,内在会产生愤怒的能量。
能量是不灭的,得不到释放的话是不会自动消失的。愤怒能量的释放,要么对外攻击他人,要么对内攻击自己。
如果孩子周围的人都很权威、很强悍,孩子就可能不敢对他人释放愤怒的能量,转而向内攻击自己;或者孩子被教导攻击他人是不好、不乖的,孩子也就只好转而攻击自己。
允许孩子表达愤怒是非常重要的。保有孩子情绪的流动和自由表达的能力,有如保护他内在的纯净和流畅,不被压抑的情绪覆盖,不用去背负日渐沉重的情绪包袱,或渐渐关闭自己的感受。
毕竟,情绪满满的孩子才会在情绪的驱动下打人,没有情绪的孩子是不会出去打人的。
孩子试探性打人的行为其实是一种探索,在为自己的行为寻找边界。
假如一个人在空旷的悬崖上奔跑,如果事先不被告知哪里是安全区域,跑起来就会很不安,甚至紧张害怕。如果有人竖起围栏,并告诉他围栏之内是安全的,可以随意奔跑,那么他跑起来会放松和开心得多。一个有界限感的父母,就像给孩子提供围栏,会让孩子有安全感。
应对孩子打人的行为,不要急着下定义评判孩子,应该先观察孩子,了解他的动机是释放还是试探,不容的内在东西,明智的应对方式也不同。
04
真正的道歉是非常有力的。它不是你错我对的形式,而是我知道、我看到、我明白我曾经所作所为带给你的是什么,我明白你的个中感受、你的伤痛或愤怒。真正的道歉更像一种告白,跟他人分享自己的反思和领悟,对自己的行为作出真诚的弥补。
05
感受和需求时沟通的两大基石。于婴幼儿也是如此。
因此父母在面对孩子的需求和自己的价值取向有冲突时,父母一定要做到尊重。可以通过P·E·T中的第三法来解决。其要点在于,先分别了解父母、孩子的需求是什么,然后在此基础上头脑风暴,寻求董事满足父母和孩子个子需求的解决方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