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六是今年入冬以来最冷的一天,凛冽的寒风让人走路不由得趔趄。看到这么恶劣的天气有心想把读书会改在线上,但是因为提前没有通知大家,还有其他事情要做,也顾不上策划线上读书会的流程,于是只好按原计划进行。只是,我心里在想可能本次读书会只会聊聊无几,来不了几个人。

谁知即便是这么严寒的天气,依然没有阻挡住伙伴们想要学习的迫切心情,她们依然如约而至,看到她们的那一瞬间喜悦的同时内心也涌出满满的感动,每一个生命都该被善待!每个愿意成长自己的人都值得被尊敬!

本次读书会我们学习《学习治疗手记》这本书中的两个案例,一个是“军官爷爷的视察”;另一个是“豪门里的选择性难题”。
“军官爷爷的视察”这个案例,讲的是一位初中一年级的孩子跟着爷爷奶奶一起生活,这位爷爷是一位退休军官,大半辈子在部队上工作,所以做事雷厉风行,退休后在照顾孙子的时候把对待士兵的工作作风用在教育孙子上面。当孩子在写作业的时候,他随时去视察孩子写作业的情况,当发现孩子在写作业过程中稍有疏漏的时候,他就大声斥责孩子、甚至还会拍桌子、摔书本。爷爷如此过激行为会导致孩子情绪紧张、害怕,严重影响到孩子的学习品质,孩子的注意力经常被打断以至于在学习方面出现很大的问题。

针对这个案例,书中清华大学的宋少卫老师给出两个解决办法:
一、换位感知。通过做舒尔特方格测试,让爷爷亲身体验在测试中被打断和专注测试的效果有何不同,让爷爷真正意识到自己对孙子的那份严厉给孩子带来怎样的影响。
二、建立信任。相信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管理好自己的能力,一个孩子在被信任的状态下学习才有助于自我管理和自驱力的养成。他律不能带给孩子真正的学习上的动力,动力产生的源泉一定是自律。
学习完这个案例,伙伴们主动分享自己在这个案例中的感悟:
娟说:孩子的注意力受环境的影响,要想孩子注意力集中,给孩子创造一个整洁、清净的环境非常重要,她在教学中让孩子写作业的时候,课桌上只让放一本书、一个本、一支笔。就这样简单清爽,更有助于孩子们注意力的养成。
第二个案例:豪门里的选择性难题
这个案例讲的是一个小学二年级的孩子生活中一个精英家庭,孩子从小在家备受关注,家庭条件优渥,但是这个孩子的学习和心理方面都出现了问题,甚至肢体上也出现一些问题,孩子的眼睛会时不时的抽动。
在治疗中了解到这个孩子出现问题的核心原因是:
一、 家庭成员教育观念不一致。每个人家庭成员都是非常优秀的人才,姥爷崇尚传统文化教育,爸爸坚持西方文化教育,姥姥重视孩子的文化课学习,妈妈是舞蹈演员对于孩子的学习没有太高的要求,在孩子生气受委屈的时候会陪伴孩子,给孩子好吃的。家庭成员的价值观、对孩子教育观念的不一致,导致每个人都想把自己认为好的教育方式放在孩子去践行,一个小学二年级的孩子被安排11个课外辅导班。填鸭式灌输的学习使得孩子无论在心理上还是在学习上都会很自然地出问题。
二、 家庭角色的混乱。在这个家庭中整个家庭的序位是错乱的,姥姥姥爷成了孩子家庭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姥爷充当了孩子的威严的国学老师;姥姥对孩子除了生活上的照料还像一个家庭教师一样盯着孩子的学习;而爸爸呢高要求、高期待,对孩子没有给到足够的父爱,反倒对孩子有诸多的挑剔,更像一个监督者;最应该照顾孩子的妈妈,却是一个没有长大成熟的妈妈,她充其量是孩子的玩伴和同伴,根本没有在妈妈这个位置上,游离于家庭教育之外,因为没有一个成人状态,对于自己的老公和爸爸之间因为孩子教育问题的冲突,她也没有办法去调和。所以,这样错乱的家庭角色导致孩子内心自然会产生很多冲突,这么多大人包围着一个小小的孩子,她无力挣扎,生生被“爱”出了问题。
针对这样个案例,宋老师给出的解决方法也有两个:
一、减负。家庭成员教育观念要统一,每个人放下自己的执念,做对孩子真正有益处的事情。首先要减掉孩子的辅导班,由11个剩下3个。专业的事情请专业的人来做,学科方面的辅导请专业老师来做。
二、家庭成员各归其位、各司其职。姥姥姥爷回归到自己的位置上,做慈爱的老人,多出去游玩享受自己的退休生活;爸爸化挑剔者为鼓励者、陪伴者,多和孩子用英语对话交流;妈妈肩负起家庭第一责任人的义务,真正来支持和教育孩子。
在这个案例的讨论中娟说到:家庭里面要有序位,孩子不应该成为家人备受家人瞩目的焦点,老人在家庭中才最重要的。
飞说到:做妈妈的首先要成长起来,真正成为妈妈才能更好地支持孩子。

在读书会上大家还共同探讨了两位伙伴的问题:
第一位伙伴的问题是:当孩子在家写作业的时候,老公却窝在沙发上玩儿手机,她对老公的行为很不满,觉得老公没有给孩子们树立起榜样,于是就会说老公不要在孩子们写作业的时候看手机,但是说了老公也不听。她不知道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
在读书会上我来引导伙伴通过直接体验的方式呈现出她和老公互动的场景,让她通过别人的视角来看清怎么处理这个问题。

张老师做为她的体验者后给她反馈:当她用那样的方式去给老公说话的时候,老公内心有种被指责的感觉,非常排斥更不愿意去改变。
同时关于这个事情她分享自己的三点看法:
1、 环境很重要。她的感觉是环境很重要,老公经常接触什么样的群体对他的影响很大。
2、 好好做自己。坚持做好自己很重要,老公愿不愿意成为孩子的榜样,自己都可以自始至终成为孩子的榜样,每个人先好好做好自己很重要!
3、 手机不可怕,教孩子正确看待手机才最重要。她们家的经验是孩子可以玩儿手机,但事前都有约定,约定时间到了就不能再玩儿了。如果继续超就扣第二天、第三天的时间,孩子经过一次被扣一周不能玩儿手机之后,再也不这样去做了。同时,教孩子知道手机只是一个工具,是一个很好地可以去查找资源的工具,不仅仅是游戏机。
娟回应了非常好的三个点:
1、当面不教夫。当看到老公这种情况的时候,当时先不说,等到俩人都心平气和聊天的时候再给老公说,这时候他更容易听进去。
2、高级别吵架。如果真的气不过想要吵架,吵架也要有智慧地吵,吵架要有建设性,不是为了孰是孰非,而是为了这个家庭更好,不做破坏者、要做建设者。
3、以身作则。当孩子们在学习、老公还在那儿拿着手机刷个不停的时候,可以以轻松的口味先给全家来个状态调控“现在孩子们要写作业了,咱们都要收起手机各做各的事情。”说的同时她自己先这样去做,当他这样的时候老公自然也会说到一份善于的提醒,也会放下手机去做其他事情。智慧的娟采用身教的方式让这种矛盾不在自己家里发生。

为两位伙伴的分享点赞的同时,我给的补充是:做父母的无法给到孩子一个无菌的空间,在家里爸爸看手机担心孩子会被影响,那么孩子到社会后外界的影响会更大。比如说像北京的地铁中98%的人都是低头一族,每个人都在拿着手机,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在玩儿游戏、刷视频,很多人其实也是用手机在进行各种学习。所以,让孩子学会管理好自己很重要,当她学会在家里抵制住诱惑的时候,在外面也会抵制住诱惑。
提问的伙伴得到这么多回应之后自己也有了新的反思,感觉自己和老公说话的时候位置站的比人家高了,没有充分尊重到人家,在沟通方面她也会再去好好学习。
第二位伙伴提的问题是:
孩子上小学一年级了,但是去接孩子的时候孩子总是说:妈妈,我还想回到以前的幼儿园,那里有我喜欢的玩具。
这位朋友每当听到孩子这样说就不知道该怎么来回应孩子了,有时候时间允许她也会带孩子到以前的幼儿园玩儿。她的困惑是以后遇到这样的问题该怎么办?

我给她的回应是:
1、首先跳出问题思维框架,遇到问题不是“我算不知道该怎么说了”,而是想想在自己现有的资源内能调动出哪些资源来帮到孩子。比如:自己以前看的书有没有能帮助到孩子这个问题的?周围的同事、朋友有没有遇到这样的问题,她们是怎么处理的?等等,这样的思维模式就是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如果一遇到问题就直接给自己下个定义,我不知道该怎么办了?那大脑就真的死机、停止运转,就不会帮你想办法来解决问题了。
2、当孩子说出这个问题的时候,有没有先理解孩子的感受,一个那么小的孩子在幼儿园呆了四年,和幼儿园的环境肯定是特别熟悉了,那里的玩具在孩子眼中就像他的好朋友一样。现在突然换个新环境,孩子才去适应了一个多月,所以有不适感是非常正常的。做为妈妈首先要做的就是理解孩子的心情、同理孩子的感受,接受孩子这样的心理需求,并且告诉孩子有空的时候可以带他回幼儿园去看看、玩儿玩儿,同时告诉孩子慢慢他也会喜欢上现在的学校。
3、其实有时候孩子说这些话只是想要表达一份心情,有时候未必是非得让妈妈来帮他解决问题。妈妈只要理解了,孩子的情绪释放了,其实也就没事儿了。幼小衔接肯定得有一个过程,只要妈妈的爱足够孩子是会顺利度过的。

最后,每个人一句话总结本次读书会的收获,同一场读书会每个人收获的点都有不同,每人人分享完毕正好把本次读书会的精华做了一个梳理。感恩这群智慧的伙伴让我们读书会的品质越来越高、使每一位参与其中的人都能收获满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