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小河是我很喜欢的一个八零后写作者,他的身份标签比较多,写书评,经营自己的公众号,也发展着自己的线下读书会,而我只是单纯的把他当做一个写作者,一个好的书评人,一个优质的读者。和市面上那些畅销型的“作家”不同,小河没有那么犀利毒舌,没有那么温暖治愈,也没有那么励志向上,他的书是一些关于读书的题材,说的也都是与书有关的事情。
这本《独立日:用一间书房抵挡全世界》是小河的第一本书,书中主要是他自己写的书评,这些文章很多都发布在他的公众号“不止读书”上,虽比不上大家的侃侃而谈,引经据典,但也有自己独到的思想和见解。
这本书是以小河个人的读书感悟为主,很喜欢正文前面“不止读书”粉丝们的书房照,以及后面各个城市的独立书店。在前一部分,你会看到有些人的书房大得让你羡慕嫉妒,冰箱改造的小小“书房”可爱有趣,案头一角的小小“书摊”在暖黄的灯光下也显得那样温馨。
每一个小小的书房都是主人灵魂的栖息地,在一天的劳累之后,埋在自己的小书房里,放下手机,关闭网络,不问世事,营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我们在这个空间里汲取营养,得到安宁和平静,消除一天的疲惫和不开心,缓解内心的孤独和迷茫。
别人的书房阅读是很私人的一件事儿,在看了其他人的书房之后,你会发现原来这世上有那么多人陪着你,有些人因孤单而阅读,因阅读而不再孤单,我想,阅读是可以抵消一部分孤独感的。在我的人际交往中,有时候,一本书就可以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无需多言,大家就能够明白彼此。
小河的书评当中有些书我是读过的,更多的书是没有读过的,有些读过的书因为他的介绍,了解到更多不一样的东西,有些没读过的书因为他的介绍,让我有了一睹为快的冲动。目前,想要阅读的书单已经很长了,而空闲时间又是有限的,注定无法阅读所有优秀的作品,但有生之年,每读一本就是一种幸运,所以不贪多,读好每一本就好。
在解读唐诺《阅读的故事》当中,小河简单的说了阅读的意义,阅读的方法以及阅读的时间问题。有人觉得阅读没有意义,有人觉得阅读意义很大,而究竟有没有意义还是自己说了算,而对于大多数爱读书的人来说,选择阅读,不是为了打发时间,而是为了接触其他生命和其他国家。正如伍尔夫所说,我们阅读不是为了向别人传授知识,也不是为了纠正别人的看法,只是为了自己高兴。
看到别人在空闲时间读了很多书,有些人羡慕,总是埋怨自己事情多,没有像别人那样多的时间,其实,阅读的时间每个人都有,只是我们选择优先级的问题,有些人永远把约会,聚餐,看电影,逛街这些事排在读书之前,等到所有事情做完,当然没有时间阅读,而真正喜欢读书的人,总愿意把读书放在其他娱乐项目之前。
书架一角在本书49篇书评当中,看完小河的解读,特别想读马尔克斯《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奥斯特《穷途墨路》和李娟《阿勒泰的角落》,最后一本书已经躺在了我的书架上,不日便会阅读。
马尔克斯和奥斯特是听说过的,也是比较出名的大家,而李娟只是名不见经传的小作家,甚至还算不上,但她的文字,干净轻灵,作为在藏地阿勒泰支教的女教师,她将自己日常的日常生活付诸笔端,藏地蓝天白云,草原冰雪的美是生活在钢筋混凝土的城里人无法想象的,而零下四十多度的温度也是普通人无法忍受的,那些美丽诱人却也艰难困苦的藏地生活在李娟的描述下,生动质朴,透露出一种纯真的美。
有意思的是,我发现小河很喜欢将同一时期的外国女作家和张爱玲作比较,比张爱玲大6岁的杜拉斯,比张小五岁的奥康纳,这是一个很有趣的比较,当我想起张爱玲的时候,不自觉的会沿着这条线想到其他人,想到她们的作品,人生经历。
我一直认为,读书,一定要原汁原味的感受才可以,任何人阅读的感触都是不一样的,而通过别人的文字描述,我们感受到的是那位读者感受到的东西,就像今天我的这篇文章是基于魏小河的感受而来,那么你再看,是基于我的个人感触,这样一来二去,一篇文章抓住的可能就只是那么一小块而已,但如果你自己阅读的话,肯定会有不一样的感觉,说不定还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感触,我想,这就是阅读的魅力所在,也是阅读必须亲力亲为的原因。
如果不知道看什么书,可以先从小河的这本书看起,前提是你想看。
一角,以后一定要有一间书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