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为预防“毒”从口入,“校长陪餐”走红校园,上上下下一片看好,甚至成为校园食品安全的高频词。不可否认,此措施就字面而言很暖心贴心,细究似乎也满扎实,但只要你去实地走一走,就会明白,能正确理解主管部门“良苦用心”者有几、能真正做到“餐必躬亲”者有几、能经年累月把陪餐工作做得严丝无缝又能确保饭菜质量百分百者又有几,谁的心底也没个准数。事实是,在这万众看好的“特效药”背后却暗藏不少“陪餐=吃餐”的隐忧,在这“众心期许”的美好愿景背后仍普遍存在“雨过地皮湿”的形式主义做法。由此,愚以为,校长若想不负众“望”,若真心想把“舌尖上的安全”作为生命保卫工程,须从“心”开始,让“陪餐”成为像洗脸刷牙一样不做不行的行为自觉,把“陪餐”作为一种“不买票上不了车”的公序良俗,咬定目标、用心“问道”。
陪餐前须向“后”看。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确保饭菜质量过硬,须把好做餐关,这就要求陪餐者在吃之前必须深入后厨“盯死看牢”,严把食材进口关,做餐流程关、防蝇防尘防鼠关、工作人员个人卫生关、消毒留样关等等,以“火眼金晴”明察后厨“秋毫”,以工匠精神从“鸡蛋里挑骨头”,不放过霉变的一粒米、不侥幸使用一丁点过期的调味品……以苛责苛求的严厉,达到防微杜渐的预期,真正让“陪餐”陪出师生和家长期待的“放心餐”。说白了,校长陪餐不只为试“毒”,更重要的是防“毒”,若将陪餐简单化为“先学生之吃而吃”式的“吃餐”之举,则难保学生“舌尖上的安全”,这个问题,地球人一眼洞穿,如果不监管做菜关,饭菜质量难免会有问题,校长即便半小时前“陪吃”了“问题餐”,也不一定会像银簪试毒一般,能立竿见影,何况校长是成年人,其身体素质、解毒排毒功能必定优于学生。试想,若校长和学生同期食用一个未煮熟或不太新鲜的鸡蛋,校长有可能没大碍或略有不舒服的症状,喝杯热茶、运动一下,症状即可自消,而学生则不然。可见,校长若将“陪餐”简单演绎为陪学生同时或提前尝餐,其作用便微乎其微了。
陪餐时应坐“中间”。陪餐的作用不只为“试餐”,校长陪餐吋还应放下身段,走到学生中去、坐在学生中吃,了解学生需求、聆听学生呼声,多问几个“合不合口”“咸了淡了”“蛋奶有无异味”等关于饭菜质量的问题,为改进做工、提高质量、降低食品安全风险提供更加真实的信息。毕竟,成年人与小孩子在对饭菜的味道、菜品及主食等方面的要求有差别,校长能主动“降格”与学生“吃成一片”,想必一定会成为学生“可信、可靠、知心、贴心”的餐桌知己。长期以往,学生也会在校长面前敢说、实说、及时说饭菜质量的好坏,当真正发生食品安全问题时,学生的这份信任将会成为防患于未然和化解风险的“灭火器”。
总之,“校长陪餐”是一道食品安全的“防火墙”,虽然多了一份工作,更增一份压力;虽然“陪”了不一定会十拿九稳挡住隐患来袭,但“亲力亲为查一次”“酸甜苦辣尝一口”的做法,至少可以让校长知冷热、辨好坏,至少可以帮助校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成为师生安全安心学习生活的“掌舵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