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三北浪人”。
01
生活中,很多人都经历过“捡芝麻、丢西瓜”的事情。
a.一些商家定期给你发放5元优惠券,但是限制消费门槛是50元以上,于是为了用掉优惠券再花45元,买了一堆当时觉着有用、买回去以后又不怎么用的东西。
b.为了参加商家的“免费”活动,挤破脑袋排老长的队,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为了一点折扣或优惠,跑四五家门店比价。为了省几块打车钱,要么等半天都不来一趟的公交车,要么是花几十分钟走过去。但对大多数人而言,或许时间要比零花钱更宝贵。
c.领导开会布置了10多项任务,有重要的也有不重要的,有复杂的也有简单的,有紧急的也有可缓和的。很多人没有按照“轻重缓急、大局影响度、领导关注度”来综合排序,而是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小到大、顺手的立即就办”的原则,上手就埋头干。结果可想而知,很多重要的事没有做好,可缓和的事也拖成了紧急事,每天忙得焦头烂额,还没抓住工作重点。
越是工作忙的人,越容易陷入“事务主义的汪洋大海”,就如同掉进泥淖一样不可自拔。
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有个逆向思维,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不要总想做些什么会更好,而要多想不做什么会更高效高质。
有些事情做或者不做都无关大局,完全可以不去做,不必忙碌于具体的、琐碎的事务,抓住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即可。
另外,大家还有个惯性思维。认为做好一件事,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做加法,比如怎么做方案、拟计划、定措施等等,很少有人逆向思考做成这件事,哪些完全不要做、不必做,反而会更有用。
02
少做点事,把要做该做的事减到最少,你才可能把必须做的事轻易做到最好。
我有2个朋友,对应着两种成长模式。
朋友小A就职于某国企的部门综合岗,业务上本身就很忙,领导还给他安排了不少闲事杂事,不是安排他做PPT,就是带着他出差,时不时还要酒场应酬。小A有个特点,就是方方面面都想照顾到,哪个环节也都不甘落后。每次跟我聊天,总在抱怨每天忙到起飞,时间不够用,但一到年底盘点业绩,却又感觉没干什么事,总结报告越写心里越发虚。当初立下flag要考取经济师资格证书,一时热血上涌买好了教材和参考资料,之后便一放好久再没打开过。浑浑噩噩3年过去了,总感觉一事无成。
朋友小B也是一个大忙人,人称三甲医院急诊科的“最美护士”。每天伴随着120刺耳的尖叫,脚步匆匆地上班、倒班、加班,生活极度没有规律,整天忙忙叨叨,不用我太多介绍,大家也都能想象的到。我也没想到,前不久她考下了护师资格证书,也顺利获聘了相应的职称。我很好奇她是怎么做到的,她说没有任何诀窍:“聚焦目标,每天早起学习一小时,倒班休息学习时间加倍,雷打不动!无关的杂事,能不干就不干,能少干就少干。”
小A也认识小B,通过我得知这件事后,小A沉默了很久。
03
如何减少“整个人都不好了”的后悔,除了加强对“玻璃心”的锻炼之外,是不是可以在“多做与少做”“做与不做”上下点功夫?个人以为,我们至少可以从以下3点做起。
1.离手机远点。自从移动终端上网速率提升以后,台式电脑的绝大部分功能被智能手机取代。无论是办公还是娱乐,手机都便捷快速很多。但是伴随而来的“手机依赖症”“网络依赖症”也更加严重,微信群“沦陷”为办公群,“朋友圈”成了工作圈、微商圈,打游戏、逛商城、干工作更是随时随地都可以安排,琐碎时间被手机榨干到了极致。有人惊呼,我们没有手机怎么活?!实际上,老祖宗没有手机的时候,活得也挺好。
2.离杂事远点。无论你愿意或者不愿意,工作上、生活中总有很多杂事,虽然看似不可避免,但是有些完全可以“过滤”掉。比如,敢于更要善于对不合时宜的领导安排“说不”,没事少刷小视频、少玩小游戏、少上网消磨时间,下班了没必要经常性三五成群的喝小酒,不着急的事情列个清单放到周末集中办理……有这些闲工夫,不如跑步锻炼一个小时,不如看书学习一个钟头,不如静坐反思几刻钟,绝对获益更多。
3.离小人远点。老祖宗早就给我们留下告诫,亲君子远小人,小人是非多,近墨者黑。谈人是非者,就是“是非人”,这是最简单的判断。尤其是那些对蝇头小利斤斤计较的人,他们极度自私,不论情分只认私利,碰到利益冲突时往往吃相难看、火力全开,无所不用其极,丝毫不讲感情,离得越近的人越容易被中伤、误伤。
少玩弄手机,少干些杂事,少招惹小人,这些事做得越少,你得到的或许会越多。
表达思想求独立,留存时代之记忆。拙作定期更新,欢迎互动交流!
关注@三北浪人,有幸与你同行,弘扬正向主旋律,体悟生活小道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