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宝妈
致宝爸、宝妈:从“流浪大叔成全民网红”谈起,关于育儿的几点思考

致宝爸、宝妈:从“流浪大叔成全民网红”谈起,关于育儿的几点思考

作者: 摘枝桃花换酒钱 | 来源:发表于2019-03-29 19:13 被阅读0次

大家好,我是会讲故事的余漫。

相信大家最近都被一个“流浪大叔”刷屏了,据说:

媒体起初报道这位流浪大叔时,他蓬头垢面、衣衫褴褛,但是他用非常流利的普通话讲述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他满腹经纶,出口成章,熟读《论语》《战国策》《朱子家训》《尚书》《左传》等国学名著,金句频出。他自述,他因为坚持自己的理念宁愿流浪,也不接受外界援助,因为践行环保理念,所以选择以捡拾垃圾为生,自食其力。

没错,就是他,沈巍,某单位因病停职的工作人员。他算是目前短视频里最火的一位网红了吧,突然兴起,造就了他今天的知名度,好像所有人都在说。

一开始,我跟很多人一样,都是抱着猎奇心态去看这件事情的,我也很惊讶——在上海流浪的大叔,他居然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依旧保持着读书、看报、学习的习惯,一直没有放弃自己,感觉特别励志。

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这起“网红事件”,越来越多的人为了拍网友而打扰他,大家在忧心这样一种“网红文化”时,做为一名宝妈,我思考更多的却是——他到底是怎么变成今天这个样子的?

1、有人传言他是神经病,曾经从上海复旦大学毕业

就算是神经病,也有先天和后天之分,若是先天,遗传的,或许没有办法。但若是后天造成的,那么到底是谁造成让他变成今天的神经病了呢?他从小到大所受的教育哪里出了问题?

有传闻,他早年在徐汇区审计局工作,后因妻女车祸、家庭变故,开始流浪。另外还有传闻,他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父母都是大学毕业,家中两套房,家境非常不错。

我不知道我看到的新闻是不是真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从中开始审视自己,尤其是未来关于我对我的孩子的教育问题。

从我所了解到的信息中,沈巍从小成绩优异,但父母关系不和,尤其是父亲对他的教育比较简单粗暴,没有人关心他想要什么,只要求他“必须做什么”,比如考试要达到多少分,需要考什么专业,未来要去哪里上班……

给我的感觉,就像一个提线木偶一样,不能有自己的思考,也没听人关心他的喜好,父母的安排很明确——你按照我的走,选择审计专业,以后可以得到一份安稳的工作。

其中一个小细节,让我印象非常深刻,传言他小的时候想要看课业以外的书,父亲并不允许,还会因此打他。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他只能偷偷通过捡垃圾的行为,用废旧物品换钱,偷偷买书,偷偷地看。

后来他真的像父母所希望的那样进入审核局工作的时候,突然有一天看到垃圾桶里面的垃圾——他大概只在脑海里迟疑了一下,就捡了起来,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最后变成了今天的样子。

2、不管沈巍的真相到底是什么样子,我开始审视自己对孩子的教育

做为一位宝妈,我一直坚信——最先进的教育,就是和孩子一起成长。所以在引导他的过程中,我也需要不断的学习新的儿童教育知识,不断的调整,像灯塔一样指引着他,让他能够快速的适应这个世界,能够更好的在社会上生活下去。

从沈巍身上我到底看到了什么?在别人惊叹沈巍的才华与文学修养的同时,做为父母,我完全不希望我的孩子变成他那个样子。


(1)孩子不是提线木偶,我们当父母的绝对不能罔顾孩子的想法和兴趣爱好,逼他们按照自己的想法做决定

沈巍明明喜欢文学,喜欢跟书打交道,但他的父亲却因为希望儿子未来进入审核局工作,觉得这个工作更有前途,不允许他看相关的书,强迫他选择了这个专业,将他一辈子栓在了这个专业上面。

让一个人去做一件他永远不会喜欢的事情,那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就像当前我面对文理科选择的时候,我的父母、老师都建议我选择理科,只因为一句“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但我喜欢文字,小学时将语文老师身后那架小书柜里(表示当年学校还比较穷,那是个书架就是整个图书馆)的书全部看完。虽然我当时的理科成绩也非常不错,但更还是选择了在当时的大家看来完全没有任何竞争力的文章,而我的父母也尊重了我的选择,他们说:这是你的人生,只要你未来不后悔就行。

而我至今未悔。

不用等我的孩子慢慢长大,从他渐渐有了自己的想法开始,我就已经很注意培养他自己做出“选择”,并承担选择的结果的习惯。一个三岁的孩子,他知道每次去超市的时候,面对那么多他喜欢的诱惑,他只能选择一样他喜欢的东西,学会放弃别的东西;即使是途径玩具店,看到大门口摆着的他最喜欢的玩具,他也能够抵抗诱惑,遗憾地说:“家里已经有了,对不对?”

(2)永远不要不问缘由的,直接“拒绝”自己的孩子,否则有一天他会拒绝与你沟通

沈巍在一开始的时候,绝对表露过自己喜欢文学的想法,但父亲连书也不准他看,他只能通过偷偷捡垃圾的行为,换钱买书看。到最后,他表面上再也没有反抗过父母的决定,考上了他们所希望的上海复旦大学,甚至进了审计局工作,可最后怎么样呢?

突然有一天,办公桌边垃圾筒里的一堆可以用来换钱的垃圾,直接打败了他。表面上看起来是别人不理解他,他只能被动的选择“拒绝沟通”,迫不得已变成了今天这个样子。

然而我看到的是,被不断拒绝的他,在这个过程中遭受到了太多“拒绝”的苦果,感觉自己根本无法与别人沟通,让别人理解自己的想法,他丧失了一种与人“沟通”的能力,甚至是正确表达自己想法和心愿的能力。

这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当一个人无法跟四周的人完成“沟通”,表达自己的想法,让别人理解自己,那么总有一天,即使身处人群,他也像生活在一个“孤岛”上,孤立无援,自己把自己给逼疯。

这让我想起,自己每天下班回家,吃饭前后我都会处理一下自媒体的文章,这个时候小家伙会跑过来阻止我:“妈妈,妈妈,陪我玩。”

在我眼里,我这是在工作,自然有正常理由拒绝他。拒绝了几次之后,我发现只要他爸爸在家,这个时候他就再也不会来找我了,甚至去骚扰家里其他的人,就是不会来找我。

他尝到了被我拒绝的味道,在这个时间段里,就关上了那扇与我“沟通”的门。这个时候,家里还有其他人,他可以跟其他人沟通,但若这个时候家里所有人都拒绝了他,那么他要怎么办?

请不要直接拒绝孩子的“请求”,或许这个请求的理由在你看来有多么无理或者愚蠢,否则他会是慢关掉那扇沟通的大门。

(3)以身作则,教会孩子如何与人沟通,正确的表达自己的诉求,否则他将丧失与别人、与整个社会沟通的能力

我觉得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沈巍在审计局工作的时候,不是一开始捡垃圾就被“病假”回家的,而是先谈话,结果发现谈不成,有一天他就自己不去了。

除非是真的有仇,没有谁会无缘无故,非要跟你过不去的为难你,很多时候矛盾与误解都来源于“沟通”的失误,让当事人觉得自己身处于孤岛之上,得不到帮助,才会爆发出更多的问题。

大人的拒绝,让沈巍丧失了与人沟通的能力,也没有那么多耐心倾听别人的“劝解”,当被约谈的时候,他所得到的感觉应该是这样的——现在我爸妈都管不着我了,凭什么你们还要管我?强迫我做我不喜欢的事情?

然后爆发,直接离家出走,多年未归。说白了,这是他进入社会的不适应,无法成功的与四周的人达成“一致”的想法。就算不完全一样,也得不到四周人的“认可”和理解,孤岛的感觉让他有种被逼到绝路,不得不破釜沉舟做决定的境遇,然后他就破罐子破摔,做决定了。


(4)与社会接轨,是一个孩子必须拥有的生存能力 

相较于孩子未来会不会变得很出色,成为人人羡慕的对象,我更关心的是——他是否跟得上社会的发展进程,永远不与社会脱轨。

社会是一个约定俗成的存在,它有一套既定的游戏规则。沈巍进入审计局无法适应,最后不得不当流浪汉,其实就是他在与社会接轨的时候,突然发现自己无法适应这个世界(他的感觉是:全世界都无法理解我的想法,我只能放逐自己),明明四周有那么多人,自己却像身处孤岛一样,太恐怖了。

因为无法适应,所以不得不放逐自己。当爸妈的,绝对不希望看到有一天,自己的孩子被这个社会淘汰,成为边缘人群。

看沈巍就知道,这种淘汰并不是一定是因为成绩不够好,上海复旦大学毕业够牛了吧,可依旧会发生这样的事情,那么就是他的心理准备不够,心理出了问题。我根本不相信那种“孤独的清醒”、“隐于世的大豪”这样的鬼话,我只希望且愿——我的孩子能够在这个社会适应得非常好,如鱼得水,遨游九天之上。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致宝爸、宝妈:从“流浪大叔成全民网红”谈起,关于育儿的几点思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nprb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