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去撒哈拉吧
![](https://img.haomeiwen.com/i15629806/9040a51169ebece5.jpg)
——读《约翰·克里斯朵夫》卷三
作者:罗曼罗兰
翻译:傅雷
当我身旁的小家伙花了将近两个小时,从困乏、烦躁、最后又焦急又哭闹直到慢慢入睡,我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
这只是我目前经历的生活,感觉轰轰烈烈,实则平淡无奇?高兴时,人为地将生活中的幸福夸大,仿佛我是世界杯最幸运的人。辛酸时,又似乎没人比自己更辛酸了?
所以,看到克里斯朵夫的生活,十五岁已经历生死。祖父在自己眼前倒下;父亲酗酒,最终在某个雨夜被人抬回来;兄弟离家;母亲失去生的气力与意义;自己则刚刚经历一段热烈而戛然而止的爱情。
非常理解他的某些暴躁的想法,比如他在弹琴时总要抑制住做某些粗鲁行为的冲动;与人交谈时要控制住自己不至于说些伤人的话。
他生活的社会太中规中矩了,太注意形象和教养了。而生活没有教会他应有的教养,生活只不断地给他打击,打击,打击。
要做个正人君子,他得让自己表现得得体,有涵养。同时为了自己可怜的自尊,他得掩藏自己所遭遇的不幸,甚至要骄傲地对不幸视而不见。与此同时,希望他人同样视而不见。生活得太压抑。
所以,当他在经历青春期的自我蜕变时,他是有点难以自控的。仿佛丢失了灵魂,自己不知道在某些魔鬼式的情感支配下做的蠢事,又冲动又自责又冷漠又自私。
他真的完完全全是一个人。
克里斯朵夫是虔诚的,但是他又不理解上帝,从也想不到它。偶尔想起时,只能听到“上帝的嘲笑”。
啊,去死吧,你们这些不得不死的人!去受苦吧,你们这些非受苦不可的人!人不是为了快乐而生的,是为了服从我的意志的。痛苦吧!死吧!可是别忘了你的使命是做个人。——你就得做个人。
看起来,人生确实充满苦难,唯有一死才是结束。死亡真的是永恒吗?不知道。人生真的了无生趣吗?不见得。
当有一丝丝的爱意时,都能够让人幸福的头昏脑涨的。谁舍得放弃这一丝的生的欢愉呢?
悲观主义者不可能是纯粹的悲观,否则他无法活在这个世界上。
克里斯朵夫刚触碰到爱情的火焰,接着就被现实冷冷一击。少年的爱情是充满幻想的,他们把自己当做是某个爱情剧本里的主角,做作又夸张。他们是跟幻想中的人恋爱,而非现实的那个邋遢的小伙,那个高傲的少女。一场短暂的分别就让写两个孩子变成陌路。
但是家庭的变故,让克里斯朵夫无暇伤感爱情。他甚至恨自己,恨自己不能好好活着。
你看,人多善变。
弥娜是,克里斯朵夫是,所有人都是。
正是变故的契机,他们搬家,搬到祖父的朋友于莱的房子里,在这里他完成了他心灵的蜕变。这时便是破茧成蝶的时刻了。
我还期待什么呢?
我期待他找到生存的意义。
![](https://img.haomeiwen.com/i15629806/c0597b9b9483d55c.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