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数次被“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洗脑,但是,这却是一个值得思考的命题。因为每一个教育命题都有其特定的使用范围,职称对象和含义,如果把这个命题从特定的论证结构中抽离出来,变成一个单独的命题,那么该命题可能会由于相应限制条件的剥离而丧失精确性,严密性,其结果很可能会使命题的指称对象泛化,使用范围扩大化,含义扭曲化,终导致对该命题的误读和误用。
首先,教好教不好中的“好’,并不只限于学科成绩,应该包括体育,音乐,美术,劳动,思想品德等等方面的内容,但是现阶段上至领导,下至老师,外至家长,都把“好’与分数高划了等号,这其实是不正确的,我们最终的目标不是培养高分数的人,而是要培养能适应社会生活的独立的人,成绩对于一个人来说只是生命中一个阶段的一小部分而已,并不是人生的全部。法国犹太裔社会学家涂尔干就曾说:“教育要紧的不在于制造出数学家,文学家,物理学家和博物学家,而在于以文学,历史,数学和自然科学为媒介来开发心育。”所以,任何人都不能把教育的作用窄化了。
其次,教师在学生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也不是无限的,虽然老师是主导对学生的发展确实起着很大作用,但是学生的成长不仅来自学校教育,还来自社会和家庭教育的影响,并且学校教育也不足以同化来自其他方面的教育影响,反而来自其他方面的教育影响会极大的离散学校教育在学生发展中产生的作用,这就使得学校教育的影响是有限的。学校只是推动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继续发展的动力之一,只要学生在自己原来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与进步,那么,这样的教育就是成功的,千万不要把学校教育想的太完美,或者对学校教育期望过高,将其作用神化,那么就有可能出现互相伤害的情况,一方面,老师身心疲惫,另一方面,家长一味盲信学校而缺位于孩子的教育,最终影响的是孩子的未来。
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要认识到学校教育的作用是有界限的,孩子最终是家长的孩子,老师只是来帮助家长教育孩子的,家长一定不能让渡自己的教育权,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就万事大吉了,那么,最终学校还给你的不一定是你所期望的孩子,那时候,你该找谁说理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