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万举答客问11:怎样实现马克思主义对社科教研的指导?
王万举,著名学者、作家,“文化创意学”系列学科创立人(以下简称:王)
郝小学,全国新媒体联盟主席(以下简称:郝)
郝:王先生,多年来,你不断呼吁实现马克思主义对社科教学和科研的指导,党的领导人和社会也不断呼吁。请问,在落实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上存在着哪些问题?
王:目前存在着三个不良倾向,一是生吞活剥,用马克思主义的条文套解具体的社科问题;二是背离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和方法,以某种非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为指导生发新理论;三是缺乏理论创新。
郝:看来,所谓“落实”,其本身就是一个科学问题,难就难在如何落实上。
王:对呀。讲创造性转化,其中一个就应该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创造新的各个学科的理论。
郝:20年来,你的新论频出,人们都说你“得益于”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请结合你的体会谈谈马克思主义对社科教研的指导的落实问题。
王:好吧。我今天谈马克思,完全是从科学的角度。有人不读马克思,重新回到旧唯物论或历史唯心主义立场,生吞活剥地套用外国的新理论,制造了许多意识形态泡沫。我以为,实现马克思主义对社科教研的指导,要这样做:
一是吃透马的原理。马哲以外的专业,主要是读历史唯物主义教科书。因为通读马恩的书是不可能的。专家们要编好教科书。
二是深刻理解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原典的关系。
三是抓住生活新现象。例如,“人人都是艺术家”究竟是怎么回事?文学和互联网究竟是什么关系?用马克思主义去分析它。不要从资料到资料。
四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许多具体科学的论述,例如美学思想和文艺理论,马恩有许多论述,一定要把它学到手。有人连不平衡理论也不知道,连恩格斯的现实主义论述也不知道,这怎么搞文艺理论研究和教学?
五是文史哲要打通。我坚决反对研究生越学越窄。学文艺的要“中断”去学习政治经济学、哲学、历史和生活(即走向社会),学哲学的要“中断”去学……学历史的要“中断”去学……不然,再好的“主义”也理解不了,更不用说以马克思主义来指导创新了。
六是教师要“讲”课,就是说要分析和综合,不能挂上一串“课件”走文字画儿。要用马克思主义批判(学术意义)新出现的各种社科新论。要开这样的专题课。
郝:你的话有新鲜感。顺便问一下,学界有人提“回到马克思”,你是否赞成?用马指导社科,以此为前提吗?
王:郝先生不愧是资深记者,问得太尖锐了!
“回到马”的提出有所针对,本意为全面准确地理解马,初衷也许很好。但我还是主张用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导今天的工作。也就是说,吃透马恩的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为什么提出那样的主张。这是有好处的。
郝:好吧。今天的题目太大,容后再细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