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薯鸡蛋汤。对于那时的我们来说,“有”就比“没有”幸福。
荒诞的时间故事,就此拉开了帷幕。
香港回归的那一年,我们全家也回归了,从苏州到安徽铜陵。苏州,我自不必过多介绍。铜陵,那时是中国最小的一个地级市,以铜矿的开采和加工为主业。这也为后来进入“资源枯竭型城市”名单埋下了伏笔。
而我们生活在长江的一个江心洲上,我习惯地称呼它为“小岛”。春天来了,铺满小岛的油菜花香,以及一眼望去的大片嫩黄色的油菜花,都是大自然的气息。酷热的炎夏是收获菜籽(油菜成熟过后结成的黑色颗粒)的季节,全家人齐上阵,从割油菜到“打”油菜,各自分工,忙的不亦乐乎。当然除了油菜以外,在不同的季节里,小岛上还种棉花、花生、小麦、玉米。我之所以不展开描述,因为我实在不能准确记得它们种下和收获的季节。我想,我们这一代即便回到了故乡,却只能在脚下的土地上茫然,踩出了足迹,却种不出果实。
1998年,王菲和那英的那首《相约九八》,在那一年风靡大江南北。而我们的小岛却在九八年相约了百年一遇的洪水。家里的房子是新盖的,水位最高的时候离家里的地面只有十多公分。那时,每天晚上都有人在堤岸上值班,简称“防汛”。每家每户的情况都会定时统计。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有时晚上会运输一大车馒头分发给我们,有时也会收到矿泉水和龙虎人丹。由于物资匮乏,从远方捐赠的物资,要么按人头分发,像猪肉、大蒜、美国玉米罐头之类的;要么按抽签结果分发,像衣物、鞋子之类的。记得父亲在没有过多食材选择的情况下,做了一道我至今难忘的菜:红薯鸡蛋汤。对于那时的我们来说,“有”就比“没有”幸福。
村里的大广播、家里的黑白电视上,你都会听到韦唯的《爱的奉献》这首歌。其中一句歌词: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对于美好的人间,除了人人有爱之外,还有文明,还有秩序。如今新闻里还播放着“老人倒了,你扶不扶?”,“国外景点树起中文警示标语”等内容。我们在成为“公民”的路上还有很远的路要走。但在走的时候,请捍卫你的权利和尊严,请履行你的责任和义务。
回首这两年,世界还经历着一件大事:亚洲金融风暴。这也是我后来读大学时才慢慢了解的。对于挣扎在温饱线的我们来说,实在无暇顾及这么一场“风暴”。中国老百姓向来是能安分守己,耕作好自家的一亩三分地的。时代变迁,老百姓最朴素的愿望还未完全满足,还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艰苦奋斗。若是远了故乡,也但愿他乡能给予生命的尊严。
父亲在那两年里,从铜陵去往南京打工了。离开故乡和家人去进城,对于他们来说,是迫于生计的一种选择。农村就像是劳动力的一个蓄水池,至少在我父亲那一代是这样的。有工作机会了,可以进城打工挣钱,做个“农民工”;如果不小心失业了,可以回到农村,拿起锄头,重新耕作,做个“农民”。不断转变的两种角色始终处于社会的财富边缘,尽管央视一次次提及这二者对工业化的贡献。
像无数个普通不能再普通的家庭一样,1998年的新年,我们吃了猪肉,放了鞭炮,观了烟火。
窗外的雪花一直飘着,飘到了千家万户,也飘到了每个人的心里。因为他们知道,冬天每年都会来到,春天从来不曾遥远。
(未完,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