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池一中 李富华 岁在辛丑,时值仲春。薄雨初霁,惠风和畅,浅草疏柳,远山渐绿。在这草木向阳的春光里,我和学生一起走进了汉代政论家贾谊的《过秦论》。这是一篇古代议论性散文,文言词法和句法的学习是教学的重难点,本节课我的教学设计是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逐段进行字词解释、内容分析,最后再从全文的角度拓展探究。但一节课后,教学效果不尽人意,经过深刻反思,我认识到,语文课堂教学一定要做到:“精准滴灌,勿大水漫灌。”
“大水漫灌”式课堂,强师不强生。农业上采取的大水漫灌,是一种比较粗放的灌水方法,在田间不作任何的沟埂,任其在地面漫流,水量浪费严重,但灌溉效果却并不理想。同理,“大水漫灌”式课堂,强师不强生。课堂上,我按照自己备好的教案,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逐段进行文言字词的讲解,整个过程细致扎实,原以为这样的方式会让学生实现积累文言字词的语言建构目标,但一节课40分钟,挨个讲解字词,对教师来说,是在备课的基础上,对文言常识识记的再一次加强,但对学生来说,因为天气、心情等主客观因素,根本无法40分钟都集中注意力,所以,对简单字词的大量解读,既浪费时间,也消耗他们的耐心,等遇到真正需要突破的重难点时,反而缺乏充足的精力去理解和记忆,导致课堂效率低下。
“大水漫灌”式课堂凸显出一系列问题,对课堂进行“精准滴灌”,成为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突破口。
一节课不一定要做到内容上面面俱到,越多越好。很多时候,我们过分注重宏观而忽视了细节。课堂应该由无数个相互衔接的教学细节组成,比如说,“需要给学生重点讲解的字词是哪些?”“怎么介绍作者才能避免走过场?”“朗读指导怎么才能让学生一次又一次地提高?”“如何设计语文课堂活动才是利于学生成长?”“一堂好的语文课能从哪些角度一点点打开学生的思维,并抵达灵魂的深处?”……一堂课的效率和价值就落实在这些细节上,教师只有抓住这诸多的细节,对学生感到棘手的问题进行“精准滴灌”,才能引领学生真正走进文本的字里行间,完成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能力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的学习目标。
要做到“精准滴灌”,要实事求是,先让学生自我感知文本内容,以自学实践为指导,圈点勾画易错、难懂之处,主动质疑,才能节约时间,对症下药,收获良好效果。
失败是为了积累经验,为成功做好准备。作为年轻教师,虽然每堂课后都深感自身能力不足,但我相信,只要自己坚持不断反思,不断学习,学习经验,总结教训,日积跬步,终能致远。
最后,我以教育学者朱永新的诗歌作品《新教育的种子》里的一节来做结:
我是一粒种子
一粒新教育的种子
我有无数次前世今生的轮回
但是我最看重当下的力量
——曾经化为淤泥,换来今日芳香
无论遭遇什么,我都坚信自己
一次比一次芬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