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余华

作者: 岳小鱼 | 来源:发表于2017-04-13 12:25 被阅读280次
    遇见余华

    (华科·余华讲座记)

    只读过他的《活着》,想看看他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人,言谈、举止,所以排了四个小时的队抢到了学校报告厅的后排。

    遇到了好几个人,他们和我一样,只看过《活着》,没有对他特别的喜欢,可能因为他的名气太大,所以吸引了这么多人来听他的讲座。

    名气大于才华吗?我没有读过他其它的作品,不能随意评价,但是九三年的《活着》之后,尤其是这几年来,没有听到他再写过特别著名的作品。提到余华,大多数人就会想到《活着》,这部作品已经成了余华的标签,可这是他二十多年前的作品了,如果这就是他的巅峰,岂不是后来都在下坡或者停在山腰?他后来是不是一直在努力超越这本书,他是不是一直在努力尝试不同的方向?如果是这样,他的尝试似乎没有取得巨大的突破,《活着》还是他的标签,看了下豆瓣上他其它作品的评价,也都没能超过《活着》。

    一个作家写出成名作后,却一直没能超越自己,他是否会苦闷和挣扎?生前,一部作品成为了最耀眼的标签,也许也是最沉重的枷锁。想到了东野圭吾,有一段时间一直在看他的小说,关于他的生平,分为几个阶段,他也一直在不断尝试,不断转变风格,不断突破过去的巅峰,从《恶意》,到可谓是巅峰之作《白夜行》,但后来又有了《嫌疑人x的献身》,最近几年再次转变风格有了《解忧杂货店》,东野圭吾可谓成果斐然。没有哪个作家愿意重复过去的自己,都渴望着一次又一次达到新的巅峰。

    余华也说,他并不愿意出来讲座或者拜访,因为他不想不断重复自己说的话,不想一遍又一遍重述自己的经历和故事。讲座的题目是《阅读和写作》,一开始他便说,自己没有取好题目,他想讲的是自己的阅读和写作,所以在讲座里,他只讲了四十分钟,后边一个小时都用来和听众互动。

    余华进场,和预想的不一样,看着就是一个微胖的中年大叔,乡土气息浓厚,没有知识分子的西装革履和精细修饰,但又和想象的作家形象一样,头发杂乱,一副邋里邋遢的不羁模样。

    说话也符合他的外表,直白,没有文邹邹的感觉。他先讲述自己早期的阅读经历,直言不讳小时候或者青年时期喜欢看一些大字报,包含色情内容的,比如通奸之类,而且常常看到一些外国小说的性描写时心惊肉跳。他提到了当时社会背景很重要的特征,性压抑。性是人的本能,所以在八九十年代,许多作家的作品中的性描写会展示一种性释放,比如王小波的作品,有一种对性压抑的反抗,印象深刻的就是《黄金时代》中“敦一敦伟大的友谊”。一种恶趣味的幽默和讽刺。

    他还提到了他小时候课本中只有鲁迅和毛泽东,常常被强迫读鲁迅的作品,所以特别不喜欢鲁迅。而后来,有个导演想要余华改编鲁迅的小说时,他重读了鲁迅的作品,然后,惊叹不已,对鲁迅的评价只是:伟大。他说他放弃了这个工作,怎么能让一个三流导演毁了这么伟大的作品。

    我朋友特别喜欢鲁迅,我们前段时间还去了绍兴看了鲁迅的故居,在鲁迅纪念馆中所宣传的不过是,鲁迅是一个革命战士。朋友挺痛惜的,因为鲁迅已经被远远窄化了,成了一个标签,成为了政治的宣传工具,大多数人所接受的都是教科书上、政治上所树立的鲁迅形象,而很少人真正读过他的作品。在鲁迅纪念馆,我还听到了有个游客这样的话:鲁迅很厉害啊,他把写下的文字当作匕首刺向敌人。这种话,我在小学课本里常常看到,老师也一直这样教,但是自己从未想过对不对,鲁迅被利用了,我们每个人也都被利用了。

    何止是鲁迅,许许多多的文学家我们都未读过他们的作品,我们所接受的都只是一个又一个的标签,根据政治需要树立的所谓政治正确的形象。我们所看到的只是他们想让我们看到的。其实,我们一直生活在一个又一个的骗局中,但是从未发觉。那么,最重要的,是保持自己独立与自由的思想,不断去思考,不断去怀疑。伟大的人都是反叛者,这也是木心曾经教给我的。

    余华讲述了自己的写作。在文革时期,他正在少年时代,那时候许多书都是禁书,最常见的书便是毛泽东选集,他并不喜欢毛泽东选集,但他发现书中的批注涉及到许多历史,他便开始津津有味地读毛泽东选集的批注,别人看到了说:“这孩子了不起啊,这么小就开始认真学习毛泽东思想啦。”

    底下轰然一笑,可见,余华是一个挺幽默的人,会讲故事。

    他接着说,那时候他们会私下传看一些小说,因为经过的手太多了,书破损很严重,所以总是没有开头没有结尾,只有中间部分。不知道书名、作者、开头不重要,最痛苦的是不知道结局,所以他就常常去打听,但往往也没有人知道结尾,没办法,他就晚上睡不着自己去续小说结尾,这对他后来从事写作帮助很大,也算是他写作的开端。

    其实,余华对自己早期阅读和写作的叙述很简略,缺乏细节,如果是新话,应该是越讲越投入也就越细节,能看得出来,这些话这些故事他已经对不同的人讲过很多遍了,所以他不愿多费口舌,把时间放在后边的提问。也只有临时的提问,才能看清一个人更多的想法和语言组织能力。

    听众问的最多的问题还是关于《活着》。有人问:小说中富贵经历了那么多痛苦,活着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看完这部小说,我也曾自问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如果活着要经历那么多痛苦那么多磨难,为什么还要活着?站在一个局外人的角度,如果我是富贵,我经历他那样的人生,亲人一个个死去,生活艰辛凄惨,我更倾向于自杀,活着只是巨大的、无尽的痛苦。可是,如果我真成了局内人,我真的会选择自杀吗?我可能连自杀的勇气都没有,也会那样苟且活着,无所谓绝望也无所谓希望,就那样一天天活着。若问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也许,活着的意义就是活着本身,去经历、体验快乐、痛苦、兴奋、恐惧和这一切。

    余华回答:我不知道。他说写着写着就写成这样了,构筑成这样一段故事这样一个结局,这个问题你要问富贵本身。

    我自己也写过一些文字,也能体会到,一篇文章没有写完,自己永远不知道会最后是什么样子。在写作的过程中,自己的想法也在不断变化,文章的架构也在不断完善更改,无论提前怎样详细地构思,写完之后,写出来的东西早已不是自己预想的模样,它已经自成体系,并脱离你独立存在。雨果也曾说过类似的话:书一旦出版,作品的性别是否阳刚,一旦确认并宣布出来;同样,一旦发出呱呱之声,婴儿就算出生了,就算入世了,生成什么模样,父母再也无能为力,从此属于空气和阳光,生死由他吧。

    余华又被问到对如今中国文学现状的看法。余华还是很谨言慎行的,他说自从改革开放后中国文学蓬勃发展,在九十年代他充满希望,现在也充满希望。这无非是套话中的套话。看来他不属于凛冽尖锐风格的作家。

    花费了半天多的时间,能够带给自己一些思考,也算是不虚此行了。

    后记:我另一个朋友很喜欢余华,花了几个小时坐车来,可是来晚了人太多不让进,没能进场的门口还有好多人,就只能走了。后来又想着帮她拿到签名,可是没有余华的书不让签,自己不想辜负了别人的期望,让别人空欢喜一场,散场后找了辆自行车疯狂跑好远找书店,一心只想着,不想让朋友期待落空,可等到返回报告厅时人已经散尽,灯熄门锁,自己失望了很久很久。

    自己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常常表现得对别人有些过分热情?

    可能自己太孤独了吧,自己竭力对别人好,只是想隐藏自己不善表达的孤独的心。满怀期待想把快乐分享给别人却让人失望,自己反而更难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遇见余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oova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