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1班互动区更文800字点赞
苏传札记(4):老苏家的伯乐

苏传札记(4):老苏家的伯乐

作者: 晏然 | 来源:发表于2022-07-28 00:13 被阅读0次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姜子牙如果没等到周文王,也许只是河边一钓叟;诸葛亮若是没遇着刘备,可能只是个有点名望的山野村夫。古来多少贤人国士,“用之则为帝王师,不用则幽谷一叟耳。”

若不是张方平偶然去蜀地,“三苏”步入北宋政坛和文坛,至少要晚好几年。关键时刻有人拉一把,或是指点一下,人生之路也许就不一样了。当然,打铁还得自身硬。没两把刷子,别人想扶也扶不起来。

至和元年,苏轼娶王弗为妻。同年,蜀中漫天谣言,传大理侬智高将率众寇蜀。侬智高是西南少数民族统帅,数度叛宋。疆吏惊慌失措,老百姓如惊弓之鸟,人心惶惑,秩序大乱。朝廷派重臣张方平移镇西蜀。张方平判断侬智高犯蜀为谣言,杀始作俑者,遣返军队,安定民心。苏洵按当地习惯,作《张益州画像记》,酬答张方平。

张方平早已听过苏洵之名,爱惜他的才华,与他倾盖论交。张方平认为苏洵有司马迁一样的笔力,是“困于棘茨的鸿鹄”,保荐他代黄柬为成都学官。至和二年,苏洵命苏轼带了课业往谒方平,求教亦所以求知。张方平一见苏轼,惊为天上的麒麟,待以国士。这老少二人,成都初见,奠定终生师友之谊。

张方平保荐苏洵为成都学官,久无消息,遂劝苏洵去京师发展。苏洵想让两个儿子参加乡试,张方平认为大材小用,苏轼、苏辙兄弟是六科之选,劝苏洵带两个儿子直接参加朝廷的六科考试。

于是,苏洵安排次子苏辙早婚娶史氏女,“与君少年初相识,君年十五我十七”(苏辙《寄内诗》)。次年,父子三人一同赴京应试。苏洵家境困难,古道热肠的张方平还资助了路费。

三苏出发时,张方平保举苏洵的荐状还是没有消息。当时,欧阳修是翰林学士,以爱才若渴著誉天下。张方平与欧阳修因政见不和,素有芥蒂,仍硬着头皮写了一封非常恳切的介绍信,要苏洵赴京面谒。

张方平知益州,平息谣言、安定民心才是他的职责。发现人才,并非他的任务。但北宋政坛,官员外任,向来有举荐在野遗才的风气。张方平举荐苏洵,多番相助,正是当时社会重才爱才的表现。

为了不埋没苏洵,张方平毅然写信给有嫌隙的欧阳修,固然难得。而欧阳修也并不因是张方平介绍,便漠视这个人才。古代士人的风度,常令人仰慕钦佩!

相关文章

  • 苏传札记(4):老苏家的伯乐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姜子牙如果没等到周文王,也许只是河边一钓叟;诸葛亮若是没遇着刘...

  • 苏传札记(8)老苏的风骨

    有人说,苏洵一官难求。 那是因为,他求的不是官,是理想。 嘉佑三年,经欧阳修推荐,中书省召苏洵赴京试策论,老苏上书...

  • 苏传札记(2):苏洵

    鉴于唐末藩镇割据带来的巨大社会灾难,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宋朝后,延续了后周郭威和柴荣重文抑武的基本国策。 ...

  • 【北方有佳人,倾国又倾城】

    世人皆传“苏家有女,名倾城,名如其颜,倾城又倾国。” 她是苏家嫡出之女,因倾城之貌,自幼提亲之人不断。 只是,苏老...

  • 苏传札记(5):登科

    老苏喜忧参半。 喜的是两个儿子同榜应试及第,忧的是自己一大把年纪了,还没混上个一官半职。 对于自尊心极强的老苏来说...

  • 苏传札记(7):南行

    嘉祐四年十月,程夫人丧期过后,三苏父子携两位少夫人自眉州入嘉陵江,乘船而行,水路一千六百八十余里,途径十一郡、三十...

  • 苏传札记(1):蜀地

    宋人治蜀,一直采取高压政策,蜀人普遍怀有反抗心理,形成不合作的态度。史书说蜀人不好出仕。事实上,北宋时期,七十二位...

  • 眉州:拜谒三苏祠(续)

    唐宋八大家,三苏誉中华。 老泉发奋史,经书传佳话。 (注:《三字经》云"苏老泉,年二七,始发奋,读书籍"。老泉即东...

  • 没有天生的天才,只有刻苦的“天才”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苏老泉就是北宋大文豪苏轼的父亲苏洵,唐宋八大家之一。苏洵年轻的时候不爱读书、喜...

  • 015 这男人就是世界

    老龙王15 这男人就是世界 梅城有四家,家家顶呱呱。 苏家苏二娘,一个就是两。 梅城有四家:梅柳石苏。 ...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苏传札记(4):老苏家的伯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ostw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