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黄帝内经》自学笔记(四十三)

《黄帝内经》自学笔记(四十三)

作者: 天行武道养生阁 | 来源:发表于2018-06-02 16:17 被阅读0次

疟疾发作的时间,有逐日推迟,或逐日提前的,是什麽缘故?

《黄帝内经》自学笔记(四十三)

邪气从风府穴侵入后,循脊骨逐日逐节下移,卫气是一昼夜会于风府,而邪气却每日向下移行一节,所以其发作时间也就一天迟一天,这是由于邪气先侵袭于脊骨的关系。

每当卫气会于风府时,则腠理开发,腠理开发则邪气侵入,邪气侵入与卫气交争,病就发作,因邪气日下一节,所以发病时间就日益推迟了。

这种邪气侵袭风府,逐日下移一节而发病的,约经二十五日,邪气下行至骶骨;二十六日,又入于脊内,而流注于伏肿脉;再沿冲脉上行,至九日上至于缺盆之中。因为邪气日渐上升,所以发病的时间也就一天早一天。

至于隔一天发病一次的,是因为邪气内迫于五脏,横连于膜原,它所行走的道路较远,邪气深藏,循行迟缓,不能和卫气并行,邪气与卫气不得同时皆出,所以隔一天才能发作一次。

卫气每至于风府时,腠理开发,邪气乘机袭入,邪气入则病发作。卫气与邪气相余的部位每日下行一节,那麽发病时,邪气就并不恰在于风府,而能每日发作一次,是何道理?以上是指邪气侵入于头项,循着脊骨而下者说的,但人体各部分的虚实不同,而邪气侵犯的部位也不一样,所以邪气所侵,不一定都在风府穴处。例如:邪中于头项的,卫气行至头顶而病发;邪中于背部的,卫气行至背部而病发;邪中于腰脊的,卫气行至腰脊而病发;邪中于手足的,卫气行至手足而病发;凡卫气所行之处,和邪气相合,那病就要发作。所以说风邪侵袭人体没有一定的部位,只要卫气与之相应,腠理开发,邪气得以凑合,这就是邪气侵入的地方,也就是发病的所在。

风病和疟疾相似而同属一类,为什麽风病的症状持续常在,而疟疾却发作有休止呢?风邪为病是稽留于所中之处,所以症状持续常在;疟邪则是随着经络循行,深入体内,必需与卫气相遇,病才发作。

疟疾发作有先寒而后热的,为什麽?夏天感受了严重的暑气,因而汗大出,腠理开泄,再遇到寒凉水湿之气,便留藏在腠理皮肤之中,到秋天又伤了风邪,就成为疟疾了。所以水寒,是一种陰气,风邪是一种陽气。先伤于水寒之气,后伤于风邪,所以先寒而后热,病的发作有一定的时间,这名叫寒疟。

有一种先热而后寒的,为什麽?这是先伤于风邪,后伤于水寒之气,所以先热而后寒,发作也有一定的时间,这名叫温疟。

还有一种只发热而不恶寒的,这是由于病人的陰气先亏损于内,因此陽气独旺于外,病发作时,出现少气烦闷,手足发热,要想呕吐,这名叫瘅疟(劳动所累造成)。

医经上说有余的应当泻,不足的应当补。今发热是有余,发冷是不足。而疟疾的寒冷,虽然用热水或向火,亦不能使之温暖,及至发热,即使用冰水,也不能使之凉爽。这些寒热都是有余不足之类。

但当其发冷、发热的时候,良医也无法制止,必须待其病势自行衰退之后,才可以施用刺法治疗。医经上说过,有高热时不能刺,脉搏纷乱时不能刺,汗出不止时不能刺,因为这正当邪盛气逆的时候,所以未可立即治疗。

疟疾刚开始发作,陽气并于陰分,此时陽虚而陰盛,外表陽气虚,所以先寒冷发抖;至陰气逆乱已极,势必复出于陽分,于是陽气与陰气相并于外,此时陰分虚而陽分实,所以先热而口渴。

因为疟疾并于陽分,则陽气胜,并于陰分,则陰气胜;陰气胜则发寒,陽气胜则发热。由于疟疾感受的风寒之气变化无常,所以其发作至陰陽之气俱逆极时,则寒热休止,停一段时间,又重复发作。

当其病发作的时候,象火一样的猛烈,如狂风暴雨一样迅不可当。所以医经上说:当邪气盛极的时候,不可攻邪,攻之则正气也必然受伤,应该乘邪气衰退的时候而攻之,必然获得成功,便是这个意思。

因此治疗疟疾,应在未发的时候,陰气尚未并于陽分,陽气尚未并于陰分,便进行适当的治疗,则正气不至于受伤,而邪气可以消灭。所以医生不能在疟疾发病的时候进行治疗,就是因为此时正当正气和邪气交争逆乱的缘故。

疟疾究竟怎样治疗?时间的早晚应如何掌握?疟疾将发,正是陰陽将要相移之时,它必从四肢开始。若陽气已被邪伤,则陰分也必将受到邪气的影响,所以只有在未发病之先,以索牢缚其四肢末端(手脚的各个指头绑住),使邪气不得入,陰气不得出,两者不能相移;牢缚以后,审察络脉的情况,见其孙络充实而郁血的部分,都要刺出其血,这是当真气尚未与邪气相并之前的一种“迎而夺之”的治法。

疟疾在不发作的时候,它的情况应该怎样?疟气留舍于人体,必然使陰陽虚实,更替而作。当邪气所在的地方是陽分,则发热而脉搏躁急;病在陰分,则发冷而脉搏较静;病到极期,则陰陽二气都以衰惫,卫气和邪气互相分离,病就暂时休止;若卫气和邪气再相遇合,则病又发作了。

有些疟疾隔二日,或甚至隔数日发作一次,发作时有的口渴,有的不渴,是什麽缘故?

其所以隔几天再发作,是因为邪气与卫气相会于风府的时间不一致,有时不能相遇,不得皆出,所以停几天才发作。疟疾发病,是由于陰陽更替相胜,但其中程度上也有轻重不同,所以有的口渴,有的不渴。

医经上说夏伤于暑,秋必病疟,而有些疟疾,并不是这样,是什麽道理?夏伤于暑,秋必病疟,这是指和四时发病规律相应的而言。亦有些疟疾形症不同,与四时发病规律相反的。如发于秋天的,寒冷较重;发于冬天的,寒冷较轻;发于春天的,多恶风;发于夏天的,汗出得很多。

有病温疟和寒疟,邪气如何侵入?逗留在哪一脏?温疟是由于冬天感受 风寒,邪气留藏在骨髓之中,虽到春天陽气生发活泼的时候,邪气仍不能自行外出,乃至夏天,因夏热炽盛,使人精神倦怠,脑髓消烁,肌肉消瘦,腠理发泄,皮肤空疏,或由于劳力过甚,邪气才乘虚与汗一齐外出。

相关文章

  • 《黄帝内经》自学笔记(四十三)

    疟疾发作的时间,有逐日推迟,或逐日提前的,是什麽缘故? 邪气从风府穴侵入后,循脊骨逐日逐节下移,卫气是一昼夜会于风...

  • 《黄帝内经》自学笔记(九)

    阴静阳燥,阳生阴长,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阳化气,阴成形。清气在下,則生飧泄;浊气在上,則生脹。...

  • 《黄帝内经》自学笔记(四十)

    现在所说的外感发热的疾病,都属于伤寒一类。 太阳经为六经之长,统摄阳分,故诸阳皆隶属于太阳。太阳的经脉连于风府,与...

  • 《黄帝内经》自学笔记(二十)

    诊病的重要关键是什麽? 岐伯回答说:重要点在于天、地、人相互之间的关系。 如正月、二月,天气开始有一种生发的气象,...

  • 《黄帝内经》自学笔记(三十)

    天地间至为深奥的道理,即天地的至数,与人的形体气血相通,以决断死生。 天地的至数,开始于一,终止于九。一奇数为阳,...

  • 《黄帝内经》自学笔记(十三)

    阳明与厥阴发病,主病惊骇,背痛,常常嗳气、呵欠,名曰风厥。 少阴和少阳发病,腹部作胀,心下满闷,时欲叹气。 太阳和...

  • 《黄帝内经》自学笔记(十八)

    医生治疗疾病,同病而采取各种不同的治疗方法,但结果都能痊愈。这是因为地理形势不同,而治法各有所宜的缘故。 例如东方...

  • 《黄帝内经》自学笔记(十四)

    心,主宰全身,是君主之官,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都由此而出。(心主神明,如同离卦,中虚空而明,虚空是真水在中间,此水...

  • 《黄帝内经》自学笔记(十六)

    心脏与脉相应,它的荣华表现在面色上(面中间),肾水可以制约心火(心主肾,即心的问题,用肾去治);肺脏与皮肤相应,它...

  • 《黄帝内经》自学笔记(十九)

    用五谷来做成汤液及醪醴(糯米酒),必须要用稻米作原料,以稻杆作燃料,因为稻米之气完备,稻杆又很坚劲。稻禀天地之和气...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黄帝内经》自学笔记(四十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ours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