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定义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脑血管病变致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引起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及神经功能缺损的综合征,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是其常见类型。
2. 病因与发病机制
根本病因:动脉粥样硬化,好发于管径 500μm 以上动脉分叉处,与高龄、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糖尿病、吸烟等危险因素有关。
病理变化:从动脉内中膜增厚形成粥样硬化斑块,到斑块增大致血管狭窄甚至闭塞,易损斑块破裂可致血栓栓塞事件,动脉血栓形成与内皮损伤、血小板激活等有关。
发病机制
原位血栓形成:最主要机制,血栓阻塞致大动脉急性闭塞或狭窄,症状数小时或数天内进展,多表现为大面积脑梗死。
动脉 - 动脉栓塞:常见,栓子脱落后阻塞远端动脉,梗死灶较小,症状局限。
低灌注:严重血管狭窄合并低灌注致分水岭梗死。
载体动脉病变堵塞穿支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累及分支开口致穿支动脉闭塞
3.病理
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占 80%,椎 - 基底动脉系统占 20%,闭塞血管可见粥样硬化改变等。
脑梗死早期脑组织变化不明显,随时间推移,缺血中心区肿胀软化,大面积梗死可致脑疝,后期梗死灶液化形成囊腔或胶质瘢痕。
急性脑梗死病灶由梗死核心区和缺血半暗带组成,缺血半暗带血流恢复后功能可逆,治疗时间窗有限,超过则可能加重脑损伤。
4. 临床表现
一般特点:中老年多见,多有危险因素,部分发病前有 TIA 发作,症状取决于梗死灶部位和大小。
不同脑血管闭塞的临床特点
颈内动脉闭塞:症状严重程度差异大,可表现为大脑中、前动脉缺血症状,也可出现单眼一过性黑矇等,颈部触诊可发现颈动脉搏动及杂音变化。
大脑中动脉闭塞
主干闭塞:有三偏症状、凝视麻痹、失语(优势半球)或体象障碍(非优势半球),严重时可致脑疝。
皮质支闭塞:上部分支闭塞致面部及上肢瘫痪、感觉缺失等;下部分支闭塞少见,致对侧同向性上四分之一视野缺损等。
深穿支闭塞:常见纹状体内囊梗死,表现为中枢性轻偏瘫、感觉障碍等。
椎 - 基底动脉闭塞:血栓性多发生于基底动脉起始和中部,栓塞性多在基底动脉尖,可致脑干梗死,出现多种严重症状,包括闭锁综合征、脑桥腹外侧部综合征、脑桥腹内侧综合征、基底动脉尖综合征、延髓背外侧综合征等。
特殊类型的脑梗死
大面积脑梗死:由颈内或大脑中动脉主干或皮质支闭塞引起,症状重,进展快,易出现脑水肿和脑疝。
脑分水岭梗死:由相邻血管供血区交界处缺血所致,多由血流动力学异常引起,症状较轻,纠正病因后病情易得到有效控制
5. 辅助检查
溶栓指征的紧急筛查
溶栓治疗时间窗内,需进行溶栓指征紧急筛查,血糖化验必需,必要时进行全血细胞计数、凝血功能检查,颅脑 CT 平扫排除脑出血。
卒中常规检查
颅脑 CT:可识别颅内出血和非血管性病变,发病 24 小时后逐渐显示低密度梗死灶,大面积梗死有脑水肿和占位效应,发病 2 - 3 周可出现 “模糊效应”,对脑干和小脑病灶分辨率差。
多模式 CT:如脑灌注 CT 可区别可逆和不可逆缺血,对指导急性脑梗机械取栓有参考价值。
MRI:普通 MRI 在识别急性小梗死灶和颅后窝梗死方面优于 CT,DWI 可早期显示缺血灶,PWI 显示脑血流动力学状况,弥散 - 灌注不匹配提示缺血半暗带,但费用高、检查时间长,部分患者有禁忌证。
血管病变检查
包括颈动脉超声、TCD、MRA、HRMRI、CTA、DSA 等,可发现血管狭窄、闭塞等病变,评估侧支循环状态,DSA 是脑血管病变检查 “金标准”,但有创且有风险。
6 其他检查
动态心电图监测可发现阵发性心房纤颤,超声心动图等可发现心源性栓子来源,蛋白 C 等化验筛查遗传性高凝状态,糖化血红蛋白等检查发现危险因素和鉴别诊断。
7. 治疗
一般治疗
吸氧和通气支持:必要时吸氧,维持氧饱和度,气道功能障碍者给予气道支持。
心脏监测和心脏病变处理:常规心电图检查,必要时持续心电监护,避免使用增加心脏负担药物。
体温控制:处理发热原因,体温>38℃给予退热
血压控制:遵循个体化、慎重、度原则,根据不同情况处理血压,包括谨慎降压、缓慢降压、控制血压在特定范围、处理低血压等。
血糖:控制高血糖,纠正低血糖,目标为正常血糖。
营养支持:重视评估,及时开始肠内营养,必要时鼻饲或行 PEG 管饲。
特异治疗
静脉溶栓
是恢复血流主要措施,常用 rtPA 和尿激酶,有效时间窗为发病 4.5 小时内(rtPA)或 6 小时内(尿激酶),有严格适应证、禁忌证,治疗方法需注意剂量和监护,溶栓后根据情况决定抗血小板或抗凝治疗时机。
血管内介入治疗:包括机械取栓、动脉溶栓和血管成形术。
抗血小板聚集治疗:不符合溶栓适应证者尽早用阿司匹林,特定患者给予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溶栓治疗者 24 小时后用抗血小板药物。
抗凝治疗:急性期一般不推荐,高危患者可预防剂量抗凝。
其他治疗
他汀类药物:发病后尽早使用开展二级预防,个体化决定种类和强度。
降纤治疗:不适合溶栓且经筛选患者,特别是高纤维蛋白血症者可选用。
扩容治疗:低血压或低灌注所致梗死可考虑,但注意并发症。
神经保护治疗:疗效和安全性需更多证据,个体化使用。
高压氧和亚低温治疗:疗效和安全性有待高质量试验证实。
中医中药治疗:根据情况并结合患者意愿选用
急性期并发症处理
脑水肿和颅内压增高:常见且严重,避免和处理诱发因素,抬高头位,使用降颅压药物,必要时手术。
梗死后出血转化:发生率较高,心源性栓塞等增加风险,症状性出血转化需停用抗栓药物,权衡再次启动时机。
癫痫:早期和晚期发生率不同,发作时抗癫痫治疗,孤立发作一次或急性期控制后不建议长期用药,再发癫痫按常规治疗长期用药。
深静脉血栓(DVT)和肺栓塞(PE):瘫痪及年老者更易发生 DVT,其重要并发症为 PE,可采取鼓励活动、抬高下肢、避免下肢静脉输液等预防措施,高危者可皮下注射低分子量肝素或用阿司匹林治疗。
压疮:瘫痪患者需定期翻身等预防。
脑卒中后认知障碍和情感障碍:评估并给予相应治疗。
早期系统康复:发病后尽早评估并开展全面康复治疗,涵盖多方面功能,多学科协作的卒中单元至关重要,可改善患者预后。
早期开始二级预防:规定卒中发病 2 周后进入恢复期,病情稳定患者应尽早启动二级预防并健康教育。
8. 预后
急性期病死率 5% - 15%,存活患者致残率约 50%,预后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年龄、病因等因素有关,积极预防可降低复发风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