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日人比较慵懒,开了头儿的小说,pages文稿一次次打开又一次次合上。坚持日更是前提,但在坚持日更的路上,我想让自己轻松些,不想对自己太苛刻,尤其是文字,怒着劲儿憋出来的文字,难免心不由己,矫揉造作。所以,随性去吧。
这几日啊,每日喝喝茶、给花草摘摘黄叶松松土,看看闲书,追追剧,也挺好,这样的光景,是我心心念念好多年才等来的啊!
说到喝茶,不知不觉已经结缘五年,从一开始对茶的好奇,到逐步了解,到痴迷购买收藏,到现在的平淡相处,日常相伴,五年时光,茶,让我付出了很多精力和碎银,但收获更多,前面说了这几日人比较慵懒,就不在此赘述我与茶结缘的心路历程,毕竟整理、反思需要时间和精力。
如题,今日说起茶,缘由还是因为追剧《梦华录》,因为喜欢一部剧,里面的小细节就很容易引起我的注意,好比赵盼儿的茶百戏,一开始我以为是某个茶饮的广告植入,再一看,不对头,曾经在书店翻阅过几本关于茶文化的书籍,貌似有看到过相关介绍,今日一查才知道,其渊源颇深。
现在咖啡能拉花,中华一千多年前就发明了比拉花更神奇的技艺——茶百戏。茶百戏的基础为点茶法,用清水在茶汤上写诗作画,茶百戏源于北宋陶谷《荈茗录》,宋代深受文人雅士推崇,是宋人生活艺术化的具体写照,正所谓清水幻丹青,茶戏庆梦华,点茶作画,共享风雅!
图片来自新浪微博见水印,侵删以下内容,来自百度百科:
茶百戏又称分茶、水丹青、汤戏、茶戏等等,是一种以研膏茶为原料,采用“下汤运匕”即汤瓶注汤或用茶匙加水,用清水使茶汤幻变图案的独特技艺,不同于咖啡拉花等采用不同颜色叠加的方法,是我国珍稀的文化资源,是再现古代点茶、斗茶文化的重要技艺。
茶百戏始见于唐代,刘禹锡在《西山兰若试茶歌》描述:“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到了宋代,由于受到宋徽宗和朝廷大臣、文人的推崇把茶百戏做到了极致。宋徽宗不仅撰《大观茶论》论述点茶、分茶,还亲自烹茶赐宴群臣。许多文人如陶谷、陆游、李清照、杨万里、苏轼都喜爱分茶,留下了许多描述分茶的诗文。陆游在《临安春雨初霁》中描述了分茶的情景:“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陶谷在《荈茗录》中记载:“百茶戏……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就散灭。”元代后分茶逐渐衰落,清代后至今未见分茶的详细文献记载。武夷山茶学专业章志峰经系统研究于2009年恢复了这一古老而珍贵的文化遗产。
现代茶百戏的研究历经艰辛和曲折。
章志峰1984年从福建农大茶学专业毕业后致力于茶文化研究和交流,1997年到日本冲绳留学茶叶技术,通过日本茶道初步了解了点茶法。2004-2005受外交部选派,作为中国首位茶学专业的国际交流员到日本讲授中国茶文化期间,系统地学习了一年的日本茶道里千家流,从日本茶道的点茶法和点茶工具得到启发。
2005年起通过对团饼茶(也称研膏茶)制作、点茶和分茶技巧五年间进行几百次的试验,终于在2009年春,初步恢复了分茶技艺,可以用清水使茶汤(悬浮液)表面幻变出文字和图案。
古代仅能用研膏茶(绿茶类)演示分茶,目前可以用研膏茶工艺加工的红茶、黄茶、白茶、乌龙茶、黑茶等其他茶类演示分茶,表现中国风山水花鸟图案和文字。图案保留的时间也从古代的瞬间延长到2小时至6小时。
呵呵,说来确实曲折,中华文明作为五大文明发源地之一,茶文化源远流长,但是你瞧,反倒是日本把茶文化传承发扬,形成了其特有的日本茶道。而我们的很多茶文化反而断了弦,现在反过来还要去日本学习讨教。
说实话,我第一次感受到饮茶之美,也是在一次去日本的旅程中,茶道精致的摆设,考究的原材与水质,加上虔诚优雅的操作,深深震撼了我,暂时抛开民族情结,客观地说,日本值得学习的地方真的有太多太多。
好吧,闲聊至此,继续喝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