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集有感
前不久有幸聆听赵家珍教授的古琴音乐讲解深有感触。一提到古琴,往往想到它所承载的悠远传统艺术,古琴被赋予传承古文化和人文精神的象征,阳春白雪而曲高和寡,敬畏之感油然而生。这与历代文人雅士留存浩如烟海的古琴文献有关,没有哪件乐器有如此浩瀚丰富的琴学文化,一旦进入琴领域你会被如此博大精深的美学文化所叹服。但过分强调和渲染会不同程度忽略古琴音乐的本身,这也是赵教授提醒学习音乐所需注意的。众所周知音乐是听觉艺术,音乐作品的内涵是靠音乐语汇的处理来体现的,尤其像古琴这样古老的乐器,细心聆听琴曲的细微变化的表现手法至关重要,无论多么深远的清雅文化最终是要通过古琴的声音来传达的。而过度地谈论古琴文化,形成了以文诠释音乐的倾向,淡化了对音乐本质的认识,反而会使人产生疏离感望而却步。事实上,听音乐本身没那么神秘,只要静下心来随着琴音的起伏跌宕都能大致体会所表现的情绪变化,当然掌握一定的琴学文化也是必要的。而要真正领略琴繁复技巧发出似金缕之声的妙处,最好通过学习这件乐器,变盲目为主动聆听有意识地体会琴者演奏的精妙之美。
古琴的学习传承历来都以老师的口传心授为主,与其它乐器相比,古琴单凭琴谱和音像来学习,当然也可以把琴曲演奏下来,但很难弹出古琴所特有的韵味,这与古琴独特发声和演奏手法有关。古琴的传承,是在依据历代大量减字谱和文献的基础上,主要依靠师徒相授得以延续,历代琴人都是亦步亦趋地沿袭传授着琴艺,这种看似笨拙的习琴方式,在提高琴艺上无疑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即使在各种传媒影音发达的今天仍不失为最有效的方式。
继承传统是必要的,尤其古琴最具代表和体现中国文人的精神气质。但琴音乐的传承又有它的难度,琴人都想尽量地表达和诠释古人的音律,但不可否认的是,尽管当代人如何努力追寻古人的音乐踪迹,想必都清楚今天演奏的乐曲和当时的曲调结构不可能一致。尤其在节奏的处理上更是异彩纷呈,当然这和减字谱没有时值标注的缺陷有关。所谓继承是相对的,因此琴的演奏更重要的是追求发声上的清雅神韵。好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我国音乐界人士抢救整理了一定数量的古琴资料,录制了众位古琴大师演奏的乐曲而弥足珍贵,使我们现代人能听到相对久远的琴音,能够领略到这件古老乐器沧桑传统意韵,为后来人习琴起到了典范依据。事实上,当今演奏者为适应当代人的欣赏习惯,更注重琴的艺术欣赏和旋律的优美,不同程度拉近了与听者距离,激发了习琴者的兴趣。但即使这样要想掌握传统琴音的精髓仍需要琴人在技艺和心智上的修为,而其重要的方法就是现场观看品味琴者的演奏。由于古琴音色音量的特点,它更擅长在小范围演奏和聆听,在音乐会演奏不可避免地暴露出它的局限性,很难欣赏出琴细微之处的神韵。从某种意义上古琴是小众化的,不适合那种恢弘喧闹的场面,它需要静,无论是抚琴者还是听者在此时都要放下浮躁,清心淡欲,暂时丢掉世俗杂念,尽量以一种虔诚淡泊的心理去参与领会;而雅集活动为琴者营造出一方静雅之地,她汇集了众位仰慕古琴者,在这里你可以一睹技艺精湛演奏者的风范,近距离地欣赏体味琴音的精妙,这是在音乐厅所不能达到的。古琴这件孤独者的乐器,延续着历代琴人清雅孤傲的品性,在现今快节奏的消费时代,似乎有些格格不入,人们还能静下心来耐着性子听吗,人们更倾心于轻松愉悦的通俗音乐,音乐也成为即时消费的一件商品,但随着国学热的升温,越来越多的人在关注古琴文化,学习古琴的人明显的多起来。
赵教授重点对古琴音乐中吟猱技巧做了讲解,吟猱是古琴旋律行进中必不可少的处理手法,它在旋律中发出灵动的韵味。吟猱处理的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琴曲的内涵表现力,也考验演奏者对音乐的感悟能力和驾驭水平。多听多体会多实践是提高演奏的重要途径,而想要领会虞山吴派的古琴演奏真谛,必须把握吴派特有的吟猱手法就显得至关重要。吴景略演奏琴曲的一大特点是昂扬向上、层层推进、一气呵成。以《渔樵问答》为例,为表现水波荡漾悠然自得的感觉,在一些乐句中大幅度地加入猱的手法,使听者能够感受到乐曲起伏的恬淡情趣。一些十六音符就是通过吟猱表现的,过弦的指法强调手不离弦,也要通过吟猱来实现。在处理某些乐句时重点突出个别音符,加重吟猱的演奏力度。这些看似反常规的处理手法,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这也是吴先生有别于其他琴派的重要特征,华丽隽永中透露出古韵,苍劲跌宕中蕴藏着深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