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人比较念旧,对新建的景观不感兴趣,喜欢寻找那些人文历史比较厚重的地方逛一逛,今天是在无意当中与兆祥黄公祠相遇的,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
出了地铁站,我辨认一下方向,应该直走一段距离,再向左转,我要去第二人民医院看望病人。
结果没走出多远,竟然看见兆祥公园的牌坊。我稍作停留后便发现,进入牌坊的右手边是黄公祠,这里的主人是知名人士,不过他的祠堂这是第一次听说。而且现在祠堂内已改为广东粤剧博物馆,这个博物馆也早有耳闻,只是不知它藏在何处,这么多年就不见它的踪影。
兆祥公园牌坊身在佛山,怎么能不知粤剧为何物呢?黄公祠、粤剧我都想了解,于是从医院出来后,就直接来到了黄公祠参观。
黄公祠与兆祥公园
兆祥黄公祠是著名中成药"黄祥华如意油"始创人黄大年的祠堂,黄大年字"兆祥",于清咸丰始创“黄祥华如意油”而出名。说到这里还有一段故事,事情是这样的:
黄祥华如意油创始人之一的黄元吉,也就是黄大年其父,原是一位花灯师傅,做花灯也是佛山传统手艺人的特色,后将手艺传授给儿子黄大年,并且在佛山文明里开铺。
为了生计,黄元吉经常在外奔波,有一天淋了雨,受凉得病,卧病多时不见好转,有一位白衣庵的老尼,与黄家一直交往甚好,她让兆祥随去,到白衣庵取药方。
老尼在经卷中拿出一页陈旧的药方,嘱咐兆祥好生配药,黄元吉吃了药后很快痊愈。此后黄元吉便将药方视为珍宝,代代相传。
祠堂一角到了兆祥儿子黄奕楠这一代,他继承父业,不辞辛苦,但终因劳累过度,经常生病,于是他将秘方制成药油,方便了外出舟车上路之用。除自己受用之外,他也将如意油送给买花灯的顾客使用。因药油疗效好,“黄祥华万应如意油”之名,在佛山不胫而走。
此事越传越广,据说,在清光绪十年(1884年),当时的军机大臣李鸿章巡视广东,有一侍从随行,因水土不服,多方服药终不见好,幸好有一位侍婢拿出如意油让其服用,不久吐泻即止。
李鸿章特传黄奕楠,并赠给他一张横额:“韩康遗业”。此事轰动了整个广东省,如意油销量急速上升。
因为有了重臣李鸿章的加持,黄奕楠又派人在广州贡院门口,向所有考生卖赠如意油。广泛宣传如意油有提神醒脑的作用,这些考生回到各自家乡,也会有意无意地对药油进行称赞,这样一来,如意油销路就扩大至全国和东南亚,黄家也成为佛山首富。
黄家在佛山产业颇多,其中保存最好的就是当时规模宏大、装修豪华的"兆祥黄公祠"。
黄公祠由黄大年其子黄亦楠等为其父建造,是按照清代祠堂兴建的大型祠堂建筑群。
正堂兴建祠堂历时15年,1905年动工,到1920年才建成。祠堂占地约3000平方米,为三进院落四合院式,规模宏大,设计精巧独到,装饰豪华考究。
内部以祠堂为中心,形成了祠宅合一的总体布局形式,为佛山古老的祠堂建筑融入了新的空间环境意识,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在我看过的祠堂中,这是独一份的建筑格局。
它的三进院落,在中轴线上布置头门、拜亭等主体建筑,两侧对称布置厢房,以巷道与主体建筑连接,看起来就相当地对称。石板铺地,青砖砌墙,屋顶瓦脊上有许多取材于民间故事的人物塑像,整体保存了"三雕(木雕、石雕、砖雕)两塑(灰塑、陶塑)"的建筑特色,在岭南祠堂建筑中极具代表性,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黄公祠历经百年风雨沧桑,外观仍较为完整,风采依旧。但由于屡次被挪作他用,祠堂里面却损毁严重。1999年,佛山市政府在黄公祠周围开辟休闲公园---兆祥公园,对祠堂内部进行了全面整修,在祠堂前面建起了池塘和休闲广场,重现当年"大宅门"风采。现在,这里是广东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3年6月,兆祥黄公祠经佛山市政府批准,在原有建筑得到较好保护的基础上,筹备多年的佛山粤剧博物馆落户该祠堂,转变为一家拥有2000多件重要展品的粤剧博物馆。该建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2005年"联合国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荣誉奖"。
通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