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阅读家庭读书会 3.1/26 《走近钱学森》读后感---赵智

作者: 赵智晨妈妈 | 来源:发表于2017-07-19 00:17 被阅读72次

            关上电脑,此刻已是深夜。怀着崇敬与朝拜的心情,终于认真的拜读完了由叶永烈先生撰写的《走近钱学森》这本书。点开讯飞语记(一款手机app软件),我不禁感叹现代科技之发达,它使我从敲击键盘的繁琐中解脱出来。同时更让我想起,在那段轰轰烈烈的岁月里,中国老一辈科学家,为了民族的独立自强而作出的巨大贡献。正是他们的付出与努力,才得来了中国今天的富强与稳定。叶永烈先生以客观的笔触,尽可能真实地还原了钱学森作为一代科学巨匠的生活轨迹,也为读者们展示了一个有血有肉、真真实实的钱学森。

            钱学森为“两弹一星”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提起钱学森这个名字,我的印象总是和书本上的雷锋一样,是一个符号式的名字,仅仅知道他是“两弹一星”功勋,具体钱学森是研究什么的,取得什么成就,就不得而知了。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了一档名为《国家记忆》的纪录片,这期的名字叫作《钱学森与中国航天60年》。在这期节目里,详细了介绍了钱学森为中国航天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这引发了我想要详细了解钱学森事迹的强烈冲动。经过查询和比较,我最终选择拜读了叶永烈先生撰写的《走近钱学森》这本传记。正是这本书让我了解认识了一个真正的、有血有肉的钱学森。那么“两弹一星”到底是指的什么,钱老在“两弹一星”事业中究竟作出了怎样的巨大贡献呢?

            “两弹一星”最初指原子弹、导弹、人造卫星。“两弹”中的原子弹后来指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指早期研发的导弹。“两弹一星”的实现是中国国力迅速崛起的标志,也是中国大国地位的象征。钱学森是火箭专家,导弹专家,“两弹一星”与钱学森有着密切的关系。“两弹”中的导弹海外称为飞弹,其实准确的说应当是导向性飞弹:在弹头上安装了炸药,火箭发射之后,依靠制导系统来控制飞行轨迹,以求准确命中目标,达到毁伤的效果。“两弹”中的另一“弹”,尽管钱学森并不参与中国核武器的研制,但是参与研制了核导弹。就导弹而言,弹头装普通炸药的为常规导弹,弹头装核弹的,为核导弹。核导弹的核弹头属于核技术,而用来运载核弹头的导弹则是由钱学森负责研制的,也就是“两弹”结合。至于“一星”,各种各样的人造地球卫星是依靠火箭送上太空。对于研制火箭来说,乃是钱学森的看家本事。正是因为这样,国外评论家指出“由于钱学森的归来,使红色中国的‘两弹一星’,提前了20年”。

            钱氏家学对钱氏后人的影响。钱学森,吴越王钱镠第33世孙,生于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临安。钱镠,五代十国时期人(852年-932年),字具美,吴越国创建者。他创建了以杭州为首的两浙十三州,先后被中原王朝(唐朝、后梁、后唐)封为越王、吴王、吴越王、吴越国王。他重视农桑,修筑河塘,开拓海运,发展商贸,使吴越国富甲江南,奠定了杭州“人间天堂”、“丝绸之府”的基础。

            钱王家训中告诫子孙:“爱子莫如教子,教子读书是第一义”。在此也不禁感慨家学对一个家族影响之深远,这种影响已深深融入到钱家后人的血脉中。在钱氏子孙之中人才辈出,宰相、翰林比比皆是,在现当代钱王后裔中有钱钟书、钱玄同、钱其琛、钱正英、钱君陶、钱馥、钱穆等众多名人。而且“两弹一星”功勋中的“三钱”,即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均为钱王后裔。在此也不得不提及钱学森的堂弟钱学榘,一位出色的空气动力学专家,拥有许多航空技术专利,曾任美国波音公司的工程师。而他的儿子钱永健(钱学森的堂侄),2008年度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之一,美国生物化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先后任教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以及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表面看起来天地灵秀格外钟情于钱氏一族,然更深层的原因则是钱氏家族代代克勤克俭,对子孙要求极严,严守祖先家训所受影响的结果。

            学习基础的重要性。钱学森曾亲笔写下一份珍贵文件,回忆在他的一生中给予他深刻影响的人总共17位。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这17位给予钱学森深刻影响的人中,中学老师占了七位,足见中学教育的重要,足见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做广告了)名校名师对钱学森的成长所起的重要作用。在孩子教育上这也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小学中学阶段的学习是人生中最宝贵、最重要的学习阶段。小学阶段重点是培养孩子自律和习惯的养成;中学则是培养孩子学习兴趣,筑牢知识基础。筑牢小学、中学学习基础,可以让孩子在以后的学习、工作、研究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功成名就。1935年钱学森赴美留学,就读于麻省理工学院(MIT)。钱学森在麻省理工学院只花了一年时间,就获得了航空工程硕士学位。麻省理工学院毕业之后,钱学森转到加州理工学院(Caltech)。美国的航空理论研究中心在洛杉矶的加州理工学院,那里的冯·卡门教授,是航空理论研究的权威。冯卡门整整年长钱学森30岁,在冯·卡门身边,钱学森经历了三个阶段:最初是学生,逐渐成为得意门生;接着,成了冯·卡门的助手;最后,成为冯·卡门,在科学研究中的最密切的合作者,甚至创立了用两人的姓氏命名的“卡门—钱公式”。1937年,他加入加州理工大学的“火箭俱乐部”,是5位创始人之一。这个俱乐部就是如今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旗下著名的喷气推进实验室(JPL)的前身。这个实验室主导了NASA包括月球和火星探索在内的诸多项目。在他诞辰时,如今继承NASA衣钵、特斯拉公司创始人名下的火箭公司SpaceX发出推特,祝这位NASA JPL的创始人生日快乐!

            1939年,钱学森获得了加州理工学院航空、数学博士学位。1940年钱学森所在的火箭小组被军方看重,开始拨出可观的经费支持他们的火箭研究。而钱学森由于没有美国国籍,无法得到必要的保密许可证,只得从“火箭俱乐部”的活动中退出。不久后,日本人偷袭了珍珠港,使得美国正式卷入二战。为加快火箭研制进程,在冯·卡门的极力担保下,钱学森拿到了保密许可证,他可以获取所有涉及陆军、海军、陆军航空部、国防部和科学研究发展办公室的高级别保密内容,可以任意出入五角大楼。他还被五角大楼授予了一枚金质徽章,可以参与最高国防机密。1945年,德国战败,五角大楼派出一支顶尖科学家组成的队伍去德国“提审”德国火箭专家。钱学森就是在这个时候,穿着美军军服,以美军上校身份,和恩师冯·卡门一起赴德国与空气动力学家普朗特和“火箭之王”冯·布劳恩见面。布劳恩主持设计了二战时英国人闻之色变的德国V1和V2火箭。

            1947年,钱学森接受了母校麻省理工学院的邀请,回到MIT任教,并在那一年成为了终身教授(注:在美国教授并不等同于终身教授,麻省理工学院有数百位教授,但是每个系一般只有2到3名终身教授,所谓终身教授,也就是中国人所说的“铁饭碗”,一经聘任后,终身教授的聘期可以延续到退休,不受学校各种阶段性教学,科研工作量的考核,而且没有被解聘的压力,同时他们还享受学校颁发的终身教授津贴,只要你不犯法,大学不能解聘终身教授)。

            美国也有政治运动。1950年,冷战爆发,美国麦卡锡主义(有“美国文革”之称)盛行。美国参议员麦卡锡是美国国内反共、极右的典型代表,他恶意诽谤、肆意迫害疑似共产党和民主进步人士甚至有不同意见的人。从1950年初麦卡锡主义开始泛滥,到1954年底彻底破产的前后五年里,它的影响波及美国政治、外交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美国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都被列进了黑名单。黑名单不断扩大,联邦调查局把目光投向钱学森。钱学森开始了长达5年软禁与监视的生活。在这5年期间,钱学森始终胸怀祖国,打包好的行李从未拆开,时刻做好准备回国。

          艰难回国。1955年,经过周恩来总理在与美国外交谈判上的不断努力——甚至包括了不惜释放11名在朝鲜战争中俘获的美军飞行员作为交换,1955年8月4日,钱学森收到了美国移民局允许他回国的通知。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回国愿望终于得以实现,这一天钱学森携带妻子蒋英和一双幼小的儿女,登上了“克利夫兰总统号”轮船,踏上返回祖国的旅途。1955年10月1日清晨,钱学森一家终于回到了自己魂牵梦绕的祖国,回到自己的故乡。

            回国之后,钱学森倾注心血于国防建设、人才建设、体系建设,撰写了《论系统工程》(拜读了其中几篇文章,对当下仍有很高的指导意义)、《工程控制论》(该著作在美国软禁期间撰写,回国后又重写了序言)、《星际航行概论》(准确名称为《导弹概论》,为保密取此名),成功主持研制东风、红旗系列导弹,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奠定坚实基础。

            2009年10月31日,钱学森走完了他漫长的98年人生道路,离开了人世。钱学森的追悼会,没有悼词,但是就在追悼会举行的那天,新华社发表了相当于悼词的长达6000字的《钱学森同志生平》。《钱学森同志生平》称赞钱学森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钱学森同志生平》用11个第一。概括了钱学森对于中国航天和国防科技事业作出的卓越贡献:

            1956年,参与筹备组建中国导弹航空科学研究领导机构,航空工业委员会,受命负责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

            1956年,设立空气动力研究室,组建了中国第一个空气动力学专业研究机构。

            1960年2月,指导设计的中国第一枚液体探空火箭发射成功。

            1960年11月,协助聂荣臻成功组织了中国第一枚近程地地导弹发射试验。

            1964年6月,作为发射场最高技术负责人,同现场总指挥张爱萍一起组织指挥了中国第一枚改进后的,中近程地地导弹飞行试验。

            1966年10月,作为技术总负责人,协助聂荣臻,组织实施了中国首次导弹与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

            1970年4月,牵头组织实施的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任务。

            1971年3月,组织完成“实践一号”卫星发射试验,首次获得中国空间环境探测数据,为中国研制应用卫星、通信卫星积累了经验。

            1972年至1976年,领导设计制造了中国第一艘核动力潜艇。

            1972年至1976年,指挥成功发射了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

            1980年5月、1982年10月、1984年4月,参与组织领导了中国洲际导弹第一次全程飞行、潜艇水下发射导弹和地球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发射任务。

            这篇读后感马上就要写到结尾之处,写这篇读后感的目的不是为了告诉大家,我读了《走近钱学森这本书》,更主要的目的是希望大家能够缅怀先辈,知道钱学森是怎么走过来的,“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是怎样走过来的,我们的共和国是怎么走过来的,也希望我们能够传承老一辈科学家的精神,手持火炬,传承好“两弹一星”精神人活着总要有点信仰,这让我想起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中的两句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让我们铭记住钱学森这位科学巨星,铭记住像钱学森一样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无私奉献的先辈们,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爱国、坚韧、拼搏、认真、谦逊、勤俭等伟大品格,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先辈们的旗帜永远不倒!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赵智晨妈妈:继续准备下一个:smile:
      • 红豆哥哥:这次读书活动对我们是次考验,但我始终坚信“做难事必有所得”,很期待活动结束时回顾阅读成果的一刻!keep moving!😀

      本文标题:你好阅读家庭读书会 3.1/26 《走近钱学森》读后感---赵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pykk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