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习之15·34--1
【原文】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白话】孔子说:“君子难以从小处被人知,却能承受大任;小人不能承受大任,却能从小处被人知。”
【思考之一】什么是小知?什么是大受?君子和小人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小知”,就是从小处被人知。钱穆先生说:“知者,言其被知于人。”知就是说他容易被人知晓了解。蕅益大师说:“不可小知,不可以思议测度之也。”意思是君子不可以在小处凭主观揣测他的能力。
“大受”,就是承受大任。钱穆先生说:“受者,言其能受于己。”“任以天下之重而泰乎绰然其可任,故曰可大受。”“受”就是你承受接受,如果将天下这样的重任交给他,他也能泰然自若绰绰有余,就是可大受。张凭:“谓之君子,必有大成之量,不必能为小善也,故宜推诚闇信,虚以将受之,不可求备,责以细行也。”
《论语》中讲到君子多达107次,讲到小人也有24次,二者一起出现对讲19次。比如“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等等。什么是小人呢?除了指下位者之外,主要是指心量格局小,起心动念只想着自己的利益和自己的好恶,一切从自我出发,来判断考虑问题,这是小人的一些表现。而君子正好与小人相反。君子和小人是两种不同的人格特质,儒家思想一直在指引我们要通过修身,突破小人的生命格局,成长为具有君子特质的生命状态,而本章也同样在提策我们。一部《论语》就是教我们如何“学而为人”“学为君子”的。
李炳南先生《论语讲要》注解:“依何晏集解,君子之道深远,不可以小事了知其能力,然而他可以接受重大任务。小人之道浅近,可以小事见知于人,然而不能担当大任。各注引淮南子主术训:‘譬犹狸之不可使搏牛,虎之不可使搏鼠也。’”由此,可以看出君子之道和小人之道有深远和浅近的差异。君子之道会注重德行气质修养,立定高远之志,打开心胸格局,进而才有能担当大任的素养和根基。而小人之道则不同,心胸没有打开,格局比较狭小,又常常被个人私欲、眼前利益得失迷惑而困顿,容易局限在小才小艺上或能做一些小事而沾沾自喜、心满意足,很难承担起重任。
蕅益大师在《论语点睛》中也提到:“‘不可小知’,不可以思议测度之也;‘可大受’,如大海能受龙王之雨,能受众流之归也。小人反是。”君子不可以在小处凭主观揣测他的能力,但可以具有如大海承受龙王大雨而不泻的担当,也有接受来自江河湖泊的归流而不溢的胸怀。小人恰好相反。
《为政篇》孔子讲“君子不器。”君子不要局限于成为一器。但是,我们不成器的学人,要从“成器”开始,然后在追求“不器”的高目标。切记不要认为小事情不重要,不屑于做小事,那连成为“小器”都达不到。
【思考之二】什么原因会造成君子被错过,小人被放弃呢?
钱穆先生曰:“一事之能否,不足以尽君子之所蕴,故曰不可小知;任以天下之重而泰乎绰然其可任,故曰可大受。小人非无一才之长可资器使,但不可任以大事。此言知人之法当观于大,若以小节,小人有时将转胜于君子,而君子或置于无用之地矣。能知人,然后能用人。”朱子《集注》说:“此言观人之法。盖君子于细事未必可观,而材德足以任重;小人虽器量浅狭,而未必无一长可取。”就是对君子、小人应该有不同的观察角度。如果我们不了解的话,可能会适得其反。也就是说,君子在一些事情的细节上未必比人强,但他的气质、胸怀和德行却足以担当大任,如果我们从小事上去计较的话,可能就会错过君子;而小人虽然心胸、格局比较狭小,没法担当重任,但也有一技之长可用,如果我们从大用上去考量的话,小人有可能被放弃。
君子被错过,小人被放弃,那我们的交友、用人,就会变得非常狭窄,这不是君子之过,也不是小人之错,而是我们自己的问题啊,对二者均不用其长,反责其短!
举个例子说,据司马迁《史记》记载:刘邦其实是不擅于打仗的,可是他重用了韩信作为大将军;刘邦的谋略其实也不是非常的深邃,可是他能够听用张良这位智者;刘邦对于军队粮食的调度也不擅长,可是他用了萧何帮他关顾后方。“汉初三杰”就是刘邦能够打败项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对于这样一个领导者的格局,司马迁用一个名词叫做长者,就是经验非富,能够善用他人的能力,也能够包容理解他人的不足,最终刘邦成就帝业,这是君子可以大受。
反过来,三国时期有个吕布,他骁勇善战、天下无敌,刘备、关羽、张飞三个人合力,都没办法战胜他。可是吕布是个小人,他不忠不孝、反复无常,他拜董卓为义父,狼狈为奸。结果吕布中了美人计,因为貂蝉而让他们父子之间变成仇敌,吕布亲手杀死了他的义父董卓,最后吕布也被曹操所擒并处死。虽然他有盖世武功,可是他就是个小人,不堪大受。
大受小知(二)
——《论语》学习之15·34--2
【原文】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白话】孔子说:“君子难以从小处被人知,却能承受大任;小人不能承受大任,却能从小处被人知。”
【思考之三】君子与小人有哪些不同?君子为什么会被苛责?
君子与小人,只是相对而言。小人不一定是坏人,只是与君子相比,心胸格局偏小,非常在乎自我的人生价值,所以小人努力于才干,谋得一技之长,在做事上力求完美,以成为各行各业的精英人士为荣。而君子则是胸怀天下,以造福苍生为使命,所以致力于立身行道,长养仁德,以德为主,希求德才兼备。君子和小人走的是不一样的人生路:小人注重才干,偏于事相,力求完美;君子注重德行,着重仁爱,凡事内省。
君子、小人的风格也完全不同。小人做事,仅限于做事,非常在乎事情的圆满,如果做好了,是自己的功劳,增长骄慢;如果没做好,是别人的过错,迁怒于别人。而君子做事则是历事练心,在做事中长养仁德,所以不仅关注事情本身,更多地关注到与此相关的人,而且人比事更重要。在君子的眼中,成功的标准,不仅仅在事相上,更要看做事的人有没有得到锻炼成长,心灵有没有提升,人与人之间有没有增进仁爱。
在对技能的追求上,小人是受外物的引诱——名声、金钱的推动,假如没有这些名闻利养,可能就没兴趣,有了成绩也会挟技自用,到了一定程度就遇到瓶颈,再也上不去了。而君子的动力完全源于内心,很纯粹地爱人之心,爱心中最能激发出一个人的潜能和创造力,再加上不求名、不求利,更能专心致志、精益求精、学无止境。也许眼前在技能上不如小人,但未来一定会超越。
从更深一层的意义上讲,君子不是天生的,也是从小人通过学习而成为君子。当一个人建立起求道的志向,他就成为一个志于道的士人,就走在了通向君子、成圣成贤的大道上。所以,君子、小人,也不一定指两种人,而是指一个人的两种心念。一念为君子、一念为小人。当一个人只想到自己,只看重眼前的事相,而忽视了对相关人员的关照,那一念就是一个十足的小人,哪怕事情做得再完美,也是一个小人在做事;如果能够关心他人,代人着想,在做事中谋求共同成长,那一念就是君子在做事。
君子为什么又会从小事上来被苛责呢?因为我们一般人大多是小人,人生中有无数的追求,而这些具体的事情君子可能帮不上忙。比如,肚子饿了,需要会做饭的人;身体不舒服了,需要能治病的人;孩子上学了,需要懂教育的人;办企业、开公司了,需要懂管理的人,等等。那个时候,因为我们急于解决眼前的困难,所以君子就变得不那么重要了,我们的心念集中在:哪个饭店的厨师菜做得好,哪个医院的医生医疗水平高,哪个学校的老师会教孩子,哪里能招到人才,完全被眼前的苦乐所左右。而且是一种非常功利的心态:我出钱,你提供服务,赤裸裸的交换,所以要挑最好的服务购买。换个极端的说法,只要对方有这个本领,能帮上忙,哪怕他是一个名声很差、让人讨厌的人,我们也会认的。所以,仅仅从眼前做事的专业技能上考量,因为君子不是完人,当然很有可能比不上那些有一技之长者。
【思考之四】我们在观察人、使用人的原则上有什么问题吗?
《淮南子·主术训》曰:“是故有大略者不可责以捷巧,有小智者不可任以大功。人有其才,物有其形,有任一而太重,或任百而尚轻,是故审毫厘之计者,必遗天下之大数;不失小物之选者,惑于大数之举,譬犹狸之不可使搏牛,虎之不可使搏鼠也。”唐文治老先生也说:“司马氏曰:‘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可不可,必详审德与才之大小,而后用得其当。”云门隐者按:“亦是用人之法。因材而施,各用其长也。”
本章,看起来是孔老夫子告诉我们观察人、使用人的原则,对君子、小人应该如何用其所长。但其实背后反映出的,恰恰是我们自身的问题。我们有一种矛盾的心态,既想得到君子的照顾,又想得到小人的服务,鱼与熊掌兼得。
学习本章,也给了我们重要的启发。君子是德才兼备,以德引领才干,生命不断提升;而小人是疏于德行,偏于才干,不会走得太远。所以我们应该确立人生的志向,效学君子,目标圣贤,从大受上着眼,避开小知的短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