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卫灵公篇》小知与大受:用人要不拘一格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原句译文:孔子说:"君子不可以用小事来考验他,却可以接受重任;小人不可以承担重任,却可以用小事来考验他。”
解读:小知与大受:用人要不拘一格
这里所说的君子与小人,是从个人才能角度来划分的。
什么叫做小知,我觉得可以这样理解,一方面可以理解为他可以拥有小智慧,另一方面也可以理解为你可以从小事上面来看他。
孔子说君子不可以小知而可大受,就是君子你不可以从小事、细节上面来考察他,来给他下结论,但是,他却能够担负重担。这在很多知名的科学家、大学问者身上就可以经常看到,平时生活不注重细节,甚至可以说非常糟糕,不会照顾自己。从小事情上看,这些人大智若愚、笨笨的。但是,这些人不是靠手艺吃饭的,他们是靠“道”吃饭的,他们是靠更大的能力去吃饭的人。
小人的特点是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他们在小的问题上,表现出很多小聪明,比君子还活跃。在组织当中发言干什么的非常积极、都没有问题,但是遇到大事情的时候就不行了。比如说荆轲刺秦带的帮手秦武阳,当时名气特别大,大家都认为他是个胆子特别大的人,能办刺秦这个大事。结果呢,去见秦始皇时刚走上大殿,就两腿发抖不能说话,差点就当场露馅了。这就是可小知而不可大受,他仅仅是一个靠手艺吃饭的人,“唯手熟尔”。你希望他达到“道”的境界还隔着千山万水。
我们说,有的人虽然不长于处理小事,但是他们在大事上有谋略和远见,这叫“成大事者不拘小节”。这个时候,就要包容他的细节问题,让他在大事上发挥自己的才能。
而有的人虽然成不了大事,但是他长于处理细节问题,可以把小事情办很好,这样的人也应该给予肯定。
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所擅长的领域,用人者也很难鱼与熊掌兼得,这个时候,只需要看到每个人的长处,并且让他们在擅长的领域发挥才能就可以了。

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原句译文:孔子说:“民众对于仁的需要,超过对水火的需要。水和火,我看见有人死在里面,却没有见过有为践履仁而死的。”
解读:这里也可以有两种理解:
一、这是孔子在感叹,“仁”真的是一件好事,好东西啊。如果你把水火当做用的东西来考虑,就是民对于“仁”的追求,就像人对于水和火的依赖。虽然我们还在经常被水和火伤害,但我们离不开水和火,我们很需要水和火。而“仁”呢,“仁”这个东西还不会像水火一样伤人,这是多好的一个东西啊。
二、古人对于水火是有一种惧怕敬畏的感觉的,如果你把“仁”看做惧怕的感觉来考虑,就是说:哎呀,老百姓真是不懂、不明白啊,他们提到“仁”就像提到水火一样害怕,你害怕“仁”干嘛呢?我们这么怕水、火这样的东西,还是会有人为了财货赴汤蹈火、跋山涉水。却没有人去趟“仁”这趟浑水,没有人愿意为了实践“仁”而丧失性命的。按这个层面解释,孔子表达的是对老百姓对于“仁”的表现的失望。
个人倾向于第二种解释:孔子感慨的不是“仁”的稀有、宝贵、难得。而是对于老百姓对“仁”不够重视、不够尊崇,宁可去蹈水火而亡,也不肯蹈“仁”而死。
《论语》——小知与大受:用人要不拘一格。与君共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