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此诗作于天宝四载,李白在齐州,公与同游历下。
【原诗】
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
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
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更想幽期处,还寻北郭生。
入门高兴发,侍立小童清。
落景闻寒杵,屯云对古城。
向来吟橘颂,谁欲讨莼羹。
不愿论簪笏,悠悠沧海情。
【结构】
此章前二段各六句,后段四句收。
首叙待白交情。次叙同寻隐居。更想、还寻,叙途中也。人门、侍立,造范居也。落景、屯云,则留连至晚矣。末对隐居而思物外之游也。橘药,秋时物品。沧海近齐,有神仙在焉。
前八句叙述与李白关系,突出兄弟之情、同怀之志。后八句叙述访问范十经过,吟《橘颂》、避簪笏,凸显襟抱。两层意思之间,用“更想幽期处,还寻北郭生”粘合。
【注释】
佳句:指诗文中精采的语句。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孙兴公作《天台赋》,成,以示范荣期……每至佳句,辄云:应是我辈语。”《宋书》:谢灵运云:“每对惠连,辄得佳句。”杜甫《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远游凌绝境,佳句染华笺。”
阴铿:博涉史传,尤善五言诗,为当时所重。(《南史》)
东蒙客:泛指处士、隐士。晋皇甫谧《高士传•老莱子》:“老莱子者,楚人也。当时世乱,逃世,耕于蒙山之阳……饮水食菽,恳山播种。”《论语疏》:“颛臾主祭蒙山。”山在东,故曰东蒙。《唐志》:蒙山在沂州新泰县。沂与兖州为邻,公在兖,故云东蒙客。
共被:同被而寝。亦谓亲如兄弟。《飞燕外传》:“昭仪拜乃泣曰:‘姊宁忘共被,夜长苦寒不成寐,使合德雍姊背邪?’”《晋书•祖逖传》:“与司空刘琨俱为司州主簿,情好绸缪,共被同寝。”《世说》:朱百年就孔思远宿,饮酒醉眠。汉姜肱兄弟,同被而寝。
携手日同行:“携手同行”(《诗》)。
幽期:隐秘或幽雅的约会。丁督护诗:“幽期济河梁。”谢灵运诗:“平生协幽期。”南朝宋谢灵运《撰征赋》:“石(黄石公)幽期而知贤,张(张良)揣景而示信。”杜甫《大云寺赞公房》诗之一另有句:“洞门尽徐步,深院果幽期。”
北郭生:楚聘北郭先生,妇曰:“结驷连骑,所安不过容膝。”遂辞聘。(《高士传》)汝南廖扶,绝志世外,不应辟召,时号北郭先生。(《后汉书》)太白集《寻鲁城北范居士失道落苍耳中》诗云:“忽忆范野人,闲园养幽姿。酸枣垂北郭,寒瓜蔓东篱。”此云“来寻北郭生”,即其人。
高兴:高雅的兴致。晋殷仲文《南州桓公九井作》诗:“独有清秋日,能使高兴尽。”也指愉快而兴奋的情绪。
侍立:恭顺地站立在旁边伺候。《家语》:“升堂侍立。”《三国志•蜀志•关羽传》:“稠人广坐,侍立终日,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
小童:亦作“小童”。年幼的男仆。《庄子》:黄帝遇牧马童子,问涂焉。黄帝曰:“异哉小童!”《杜臆》:见小童之清俊,便知主人不俗。
落景:夕阳。梁元帝《纂要》:“晚照谓之落景。”《北堂书钞》卷一六引隋黄闵《武陵记》:“土人为之歌曰……朝日丽兮阳岩,落景梁兮阴阿。”卢思道诗:“落景照长亭。”
寒杵(chǔ):寒秋时的杵声。杵,捣衣用的棒槌。常用以描写环境的冷落、萧索或思乡。
屯云:积聚的云气。《列子•周穆王》:“化人之宫……望之若屯云焉。”南朝宋谢惠连《西陵遇风献康乐》诗:“屯云蔽曾岭,惊风涌飞流。”袁孝若《诸葛孔明论》:“古城荒毁,难可修复。”
向来(曏来):犹曏日,以前。来,助词,无义。
橘颂:《橘颂》以受命不迁,行比伯夷。颂云:“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杜臆》)
莼羹:用蓴菜烹制的羹。《晋书•陆机传》:“尝诣侍中王济,济指羊酪谓机曰:‘卿吴中何以敌此?’答云:‘千里蓴羹,未下盐豉。’时人以为名对。”《晋书》:张翰在洛见秋风起,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鲙,曰:“人生贵适志,何能羇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
簪笏(zānhù):冠簪和手版。古代仕宦所用。比喻官员或官职。南朝梁简文帝《马宝颂》序:“簪笏成行,貂缨在席。”江总诗:“暂笏奉周行。”【邵注】“冠簪手笏,贵者之服”。
【译文】
李先生经常写出好诗,其中的佳句就像前朝的阴铿。我从当年老莱子逃世的兖州赶来,咱们情同兄弟。秋天喝醉酒,晚上盖同一床棉被一起睡觉,白天手拉手,到处游玩。
经常想着去隐秘幽雅的地方,一起找绝志世外的隐士们玩,今儿个咱们来找范十了。一进门,看到门口站立的小男仆清俊,就兴致高涨。太阳下山时,捣衣棒槌的声音传来,古老的城墙上空正积聚满云气。
平时咱们都爱吟诵屈原的《橘颂》,都不喜欢学那见秋风起便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鲙的张翰。我们也不愿提及冠簪手笏的仕宦官场,今天到此一游,更动归隐之志,向往那浩瀚的沧海!
【集评】
句法:
《杜诗镜铨》:古意亦超原著,同太白,便类太白诗。想见此中“细论文”之乐(“醉眠”二句下)。
《杜诗镜铨》:“入门”句从对面写,“侍立”句从侧面写,偶然事只拈出便妙。(“入门”二句下)。)张云:幽居秋景写得出(“落景”二句下)。
字法:
《杜臆》:赞小童而用一“清”字,妙。因小童之清,便可知主人不俗。
《杜诗解》:“谁”字妙。言当时我若不来,则今日何人要去?自笑自怨,戏诚如画(“谁欲”句下)。
《读杜心解》:诗总在“同寻”上生情。……《橘颂》、“莼羹”,吴楚故实。公向尝游此,而白今亦即有南中之行。故一触于范之隐趣,再触于李之行踪。而远引之志,悠悠一往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