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

作者: 书山花开 | 来源:发表于2018-11-09 20:16 被阅读9次

文/书山花开

1

他爱诗入魔,冲口便吟,笔下有神,佳句如散落的珍珠,触目皆是,好似擅长模山范水的阴铿。

我四处飘荡,如今客居蒙山,得遇此人,三生有幸,如冥冥之中,必会相见的那样,一见便觉得亲切,爱他如同兄长。哥俩把酒论诗,彻夜长谈,夜间同床共被,不可须臾相离。那每一分钟里,交谈里充满着芬芳,思想的碰撞里激发的灵感,让诗洋溢着神奇的光芒。

夜未走尽,鸟鸣声声,唤醒后便出发,携手同行,畅游自然的怀抱,感受天地的瑰丽。兴致来时,想到范隐居,就急匆匆寻访。

一进范隐居的家门,觉着里面弥漫着隐士青云高尚之志的气息,看到陪侍的童子,也清俊可人,主人之俊朗飘逸、潇然出尘,更可想而知。欣赏美景,流连忘返,不觉日暮,传来阵阵寒杵之声。见屯云如集,正遥对古城,更添那里的古朴苍凉之味。

人们向来喜欢吟诵屈原的《橘颂》,唇齿间不觉生出隐居之志,可秋风起时,能像张季鹰那样因想起家乡的莼羹鲈脍就毅然说道:“人生贵在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于是断然放弃仕途的,自古以来,又还有谁呢?我们不愿谈论这些为官之事,在那隐居的山,那隐士的屋,那古朴苍凉的景中,沐浴在夕阳的余晖里,油然涌起了隐居沧海的悠悠之情。

2

范隐士是一个参照物,他见证了李杜的友情,因为借助这次共同的访问,看到两人携手同行、形影不离背后的志同道合、惺惺相惜与情深义重。

范隐士也是一面镜子,他以自己隐居这一实在照出了秘不可见、深藏在李杜心中的关于仕途和隐居的矛盾与取舍。他们眼中的神往,源于追寻仕途所遇到的艰辛与挫折,隐居之志就像是一个梦,是一杯酒,是安慰,也是希冀。他们和范隐士有着许多共同的话题,这话题包含复杂的心音,其中包含着对仕途的批判,对诵读《橘颂》的回响,也是对张季鹰行为的认同,然而一个不可改变的事实是:无论这是夙愿所在,还是一时的触景生情,都是暂时的,是临时语境里的赋予与响应。

范隐士对李杜来说,他也是一个绝唱,他行之若素的隐居生活不曾因李杜偶然到来而发生变化,不会因他们的欣慕、赞赏和怀想发生些什么,他只能活成自己,成为一个塑像供人瞻仰,并不是他行动的出发点和追求的最终目标,相反的,他切近于自然,性本爱自由,必然的他最终尸骨腐烂于深山幽谷间,而不朽的声名,则需要借助李杜的诗笔,成为不可复制的永恒。


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杜甫)

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更想幽期处,还寻北郭生。入门高兴发,侍立小童清。落景闻寒杵,屯云对古城。

向来吟橘颂,谁与讨莼羹?不愿论簪笏,悠悠沧海情。


相关文章

  • 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

    文/书山花开 1 他爱诗入魔,冲口便吟,笔下有神,佳句如散落的珍珠,触目皆是,好似擅长模山范水的阴铿。 我四处飘荡...

  • 0023,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

    【题解】 此诗作于天宝四载,李白在齐州,公与同游历下。 【原诗】 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 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

  • 谈《庆余年》

    ​ 《庆余年》结局:范闲最终刺杀了庆帝,与妻子林婉儿隐居在山林。柳思思生下了范闲的大女儿范淑宁。战豆豆为范闲生下了...

  • 初至巴陵与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三首·其三并译

    初至巴陵与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三首·其三 作者:唐.贾至 译析:石宏博 江畔枫叶初带霜,渚边菊花亦已黄...

  • 烽火连天年代的爱情

    白流苏和范柳原分别是小说《倾城之恋》里的女主和男主。张爱玲借鉴李延年的妹妹李妍与汉武帝的故事,把战乱时期的...

  • 2018-10-10

    别逼我生二胎 李寻李唐 范盈盈被日光灯的光刺得睁开了眼睛,茫然地看着...

  • 送别-喜欢这样的写景和抒情

    1915年,在杭州第一师范任教的李叔同,写了这首著名的《送别》。它属于李叔同早年创作的“学堂乐歌”。所谓“学堂乐歌...

  • 第一百一十二话 寻太白同入皇宫 见老友开怀畅饮

    小说目录 第一百一十二话 寻太白同入皇宫 见老友开怀畅饮 “惭愧惭愧,当时还和您的助手李元芳交过手呢!”玄策挠着脑...

  • 范进中举     第六组

    范进中举 第六组 范进:白诗缨 胡屠户:李艳文 范母:庞腾睿 范妻:何倩 旁白:王汐杰 张乡绅:陆小玉 邻居:陈志...

  • 范进中举     第六组

    范进中举 第六组 范进:白诗缨 胡屠户:李艳文 范母:庞腾睿 范妻:何倩 旁白:王汐杰 张乡绅:陆小玉 邻居:陈志...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xfax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