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人物传||播种希望——陈伟和他的办学人生(51)

人物传||播种希望——陈伟和他的办学人生(51)

作者: 紫兰小筑 | 来源:发表于2022-03-20 23:36 被阅读0次

第五章 家国天下

“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大学》

第一节 义门之风(中)

中国有一句古话,“父母在,不远游”。陈伟对这句话的感受特别深刻,因为母亲的原因,他错过了3次有可能改写自己人生旅程的机会。他不止一次假设过,当年要是去了部队当一名飞行员,自己的梦想早已放飞蓝天。如果当年自己去了省城或北京,他也许会把仕途当作毕生的追求。只是现在这些对陈伟已经都不重要了,他觉得能陪在父母身边比什么都重要,让父母安享晚年才是他最大的梦想和追求,因为孝顺父母的最好方式就是陪伴。然而,一生都希望守护在儿子身边的母亲却在1988年走了。

母亲的突然去世,让陈伟有一种难以言说的悲痛,感觉自己的身心都被母亲带走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他整个人都有一种窒息的感觉,直到旅游局人事变动时,似乎让他压抑很久的悲伤,终于找到了一个突破口,那时候,他太需要找一个理由逃离那种让他身心难以忍受的重负。

多年后,陈伟才明白自己当初决然辞职的根源。在陈伟的记忆里,父亲喜欢做事是个闲不住的人,母亲在对他的管教上花了更多的心血,对他的影响也大过父亲。直到母亲走了后,他似乎才发现父亲的孤独,需要他的陪伴,因而他白天有空就会陪父亲聊聊天,晚上抽时间陪父亲打打麻将。

2010年10月31日,是陈伟父亲90岁生日。那天,陈伟带着一大家人身着唐装,为父亲庆寿。这一天,陈伟几乎寸步不离地陪着父亲到赣北电子工业学校参观,到八里湖畔照全家福。但让陈伟没想到的是,这张全家福竟然是父亲最后一次留下的影像。陈伟的父亲是在2011年离世的,让他再一次经历失去亲人的那种痛彻肺腑的悲伤,他哭得像个孩子,不停地说,我没爸爸了,我没爸爸了。

父母都走了,陈伟不再是家中的孩子,这让75岁的他,第一次感觉到自己已经是一个老人了。在陈伟的印象中,父亲的一个个举动都是清晰的,言语上的说教却很模糊。如果母亲对自己的影响是言传,那父亲对自己的影响更多的是身教。陈伟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没有想过这个问题,直到父亲去世。一个人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的作用与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陈伟走进社会后,发现现实中的力量比家庭教育作用要大得多,有时会大到能改变一个人的初心。特别是身处一个变革的年代,每一个成长中的人,都在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和最初的想法大相径庭了。

在时间的冲洗下,父母的教诲在陈伟的心中似乎变得越来越来苍白,家庭给自己的影响也似乎变得越来越模糊。可是,蓦然回首的时候,陈伟却发现童年的一切都还是那么清晰,最初成长的地方给自己留下的印记,已经牢牢刻在骨髓之中,渗透在自己每时每刻的所想所做之中,内心的感喟已胜过身边一切令人动情的事物,那是来自生命最深处的感动,因为,那是来自父母的血脉,是生命延续的根源。

陈伟对子女的要求非常严格,尤其不能容忍子女们目无尊长、耍滑撒谎,他非常关心孩子们的学习,但他更看重的是学习态度而不是学习结果,他认为成绩不好还可以通过努力赶上,如果没有养成一个端正的态度,将来做什么都会一事无成。因此,在后辈的眼里,陈伟是个孝顺的儿子,是个严厉的父亲,是个开明的爷爷。

大女儿陈霞小时候是爷爷奶奶带大的,直到上小学时才回到父母身边。她对父亲最深刻的记忆是父亲教她写毛笔字,她把字写得端正的时候,父亲会高兴地抚摸着她的头,夸她聪明能干,当她把字写歪了的时候,父亲立马就板着脸,说她学习不用心不努力。陈霞小时候特别爱美,6岁的时候,吵着让妈妈给她做了一条花裙子,但父亲就是不让她穿,要她把心思放在学习上而不是穿着上。湖口的很多地方是由鄱阳湖和长江带来的泥沙冲击形成的,土地含沙量大,特别适合种植棉花。长期以来,都昌、湖口、彭泽一带都是江西的产棉之地,县里因此有不少棉花加工厂。有一次,陈霞在家里附近的一家棉纱厂玩耍,看到工厂门口放置很多绕棉线的圆木筒,便很费劲地拿了一个回家,原本还想父母夸她能干,没想被父亲看到后,首先就批评了一顿,然后便耐心地教育她:“这圆木筒是公家的东西,不能拿到家里来,如果大家都把工厂的东西往家里拿,那么工厂就办不下去了。以后,不管是公家的东西,还是别人的东西你都不能拿。这圆木筒是从哪里拿的?你现在就放回去。”看到女儿一脸委屈的样子,父亲便一手牵着女儿的小手,一手提起圆木筒说;“走,爸爸和你一起送回去,但你要记住以后再也不能拿公家的东西了。”所以,陈霞从小就对父亲既喜欢又害怕,虽然父亲从来没有动手打过她,但只要父亲说句重话,就会让她受不了。陈霞作为家里孩子中的老大,后来考上了大学,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成长为一名县级干部。

老二陈铭在青少年时期比较叛逆,甚至有过离家出走的想法。1981年他高考前夕,那时候陈伟已经调到庐山工作了,平时很少回家。有一次陈伟回来了,陈铭却远远地躲着父亲。他等父亲走后,发现自己的床头有一封信。这封信长达近10页纸,这是父亲第一次以这种书信的方式和他进行交流。陈伟在信里谈到了自己的工作和人生感悟以及自己在困难时期是如何面对的。当时高考还剩三个多月时间,正是陈铭的学习疲劳期,他看了父亲的这封信之后,彻底改变了过去对父亲的认知和看法。这封信也支撑了他度过了后面三个多月的复习阶段,最终,陈铭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大学。

陈铭把父亲的这封信保存了10多年,后来因为搬家遗失了,他觉得特别遗憾。虽然过去了这么多年,陈铭还清楚地记得信中的内容。父亲在信里说他自己曾经有过艰难的经历,他是在工作中因为自己的才华被人嫉妒,所以遇到了人生最艰难的时候,但他坚信自己能够挺过去,所以他更是以百倍的热情投入到工作当中。当时他在搞石钟山建设,后来因为工作突出受到省里高层领导的关注,把他调到市里去了。父亲在信中告诉陈铭,高考是人生最关键的时候,这是他改变人生轨迹的一个关键时期,首先是自己要坚韧不拔,第二个是要有信心,第三个是要学会合理调节学习和休息时间。这封信对陈铭的触动很大,使他感觉到自己考大学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一个家庭的大事,这给了他巨大的动力,让他熬过了最后的三个月,并且取得了成功。

陈铭觉得父亲这一路走来,所做的很多事情,尤其是面对困难所拥有的勇气,对他影响很大。在他担任九江市广播电视大学校长的时候,学校也面临着巨大的困难,有时候让他感觉挺不过去了,但他想到父亲在办学时面临的种种困难都挺过来了,他觉得自己没有什么困难是不能克服的!还有父亲对事业的执着以及拥有一颗宽容和仁爱之心,对陈铭的影响也很深,所以他在对待同事和朋友也是这样,不管他们以前对自己做过什么,他都能够理解他们,宽容他们。

老三陈星小时候也和陈霞一样跟爷爷奶奶生活,父亲没有时间管他的学习但特别关心他的成绩,每次见到他就问学习成绩怎么样。他感受到父亲的关爱是他生病了,父亲请了半天假陪他下跳棋。还有一次就是父亲带他去看了一场电影后,带他到单位食堂吃花生米,让他有一种从未有过的幸福。读初中时的陈星也很叛逆,平时一向工作很忙并且非常严厉的父亲经常抽出时间,耐心地和他谈心,帮助他走出了青春叛逆期,并顺利考上了大学。陈星每当谈起这段经历时,内心都会对父亲充满了感激。后来在他做父亲之后,虽然家庭条件好了,但他从不娇惯孩子。1993年的时候,陈星负责经营康辉旅行社时,父亲再三地叮嘱他:“做官就要做清廉的官,做生意就要赚正当的钱。还有你搞旅行社也不能光想着怎么去赚钱,要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而不是一个只顾着赚钱的商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人物传||播种希望——陈伟和他的办学人生(5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qfod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