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说个学霸的故事。
不是伤仲永,不是霸道学霸爱上我,用大人的话说,是个一言难尽的故事。
我来自湖北的一个小镇,准确来说连小镇都算不上,是某某市某某县某某镇上的某个小农场,因为小,大家都被迫攒聚在一个闭塞的空间里,邻里街坊彼此熟识,津津乐道每个人的家庭轶事。也因为地方小远离城市中心,自然各路资源稀缺落后,在那个上大学还无比金贵的年代,在如此寒微的条件下考上好大学就是愚公移山般奇迹的存在。
有一个人做到了,而且她考得不是某所好大学,考的是北大。
我们姑且叫她阿莲,我必须要非常功利地强调一下,那时湖北省考上北大的文科生本就凤毛麟角而且长期被各个市重点占据,一个出身于小农场在小县城普通高中考上北大的故事本身,绝对能称得上是一个奇迹。
农场轰动了,小镇轰动了,县城轰动了,县里的电视、报纸各路媒体夹道相迎。他们终于在那些市侩俗套的剧情之外,找到了令他们兴奋的报道主题。因为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故事,奋斗、反转、核心正能量的条件全都具备。
阿莲一家穷得叮当响,是我们那里最大的困难户。父母都不年轻,就一个女儿,阿莲母亲没什么文化,没办法就去别人家里当保姆带孩子,后来身体多病就常年在家,顶多做些手工。阿莲的爸爸年轻不得志劳改出来后没有维持生计的一技之长,只能种种地收收废品。这对于媒体来说都是丰盛的饵料,记得那年的新闻报道洋洋洒洒,天才文科生、寒门出状元之类的关键词见诸报端,而其中最让人津津乐道的典故就是阿莲考上北大的秘诀:
她背下了整本新华字典。
我相信你依然可以从记忆中搜寻出那本字典的模样,每个字,每个音每个注解她都完完整整地背下来,如何在门口倒背如流,如何在停电的夜晚秉烛夜读,这种苦心孤诣的超人故事刺激着每一个人的神经。所以即便在阿莲成功考学后的很多年,家长依然乐此不疲地给孩子们列举这个位于学习链顶端的故事。
我也算是“受害者”,不过我妈有稍适手下留情,没让我背新华字典,背的是成语字典。
阿莲读大学的那几年这个成功故事的红利依旧在持续发酵,县里镇里各级部门授予荣膺和物质奖励,阿莲家的生活条件有了相当的改善,她的父母从落魄户成为示范教育家庭,扬眉吐气感受着邻里的热情拥趸。
故事并没有就这样美好地走向结束。
学历的鲜亮但依然要面对社会的选择,走向工作。而在保守闭塞的农场,找到一份体制内的切实工作胜过一切,看得见摸得着并且保证一世安稳。阿莲毕业不久后就传来消息:
她没有找到工作。
四年的时间足够把一个新鲜多汁的故事嚼到乏味甚至让人反感,于是农场里外舆论四起,大家都开始揣测操心阿莲找工作的事情。
“像她那样心气高的姑娘,肯定眼高手低,一心想要好的但是别人又不要她。”
“我看那姑娘一心就只会读死书,别人工作需要多活泛的人啊,找不到工作很正常。”
“你看他们家之前那德行,小地方出去的丫头素质能高到哪去,北京什么地方,别人能瞧得上她?”
“你还真别说,那时我听谁说她读书的时候手脚就不干净来着.....”
一时之间,阿莲一家从万般抬举变成了众矢之的,学霸的身份犹在,但却在找工作这番“滑铁卢”上显得更加讽刺了。
后来阿莲还是找到工作了,并不是家喻户晓的世界百强之类,新的故事还在继续,这次回到了个人问题。
阿莲没有找到对象。
读书的四年,阿莲一家刻画的依旧是她用功的形象,谈恋爱是断不可能,可是工作两年还没有对象的事情,再次成为了农场人的话柄。
阿莲长相一般,五官并不突出显得有些寡淡。在“读书万能”理论的渲染下,进入全国第一高校的阿莲应该是全知全能,找不到对象这样的尴尬处境就是当头棒喝。
“你看她那么会读书结果还是找不到对象,只会读书有什么用。”
“你看她长那样,成了高级知识分子也没男的因此爱上她,我怎么说来着...”
“就是,我儿子我还是宁愿要他找个长得好看点的,学历那么高又没什么用。”
在现实标尺面前,阿莲的学历光环俨然被农场的居民敲打击碎,只剩下阿莲父母的哑然和尴尬。
工作两年后,阿莲辞职回校读了硕士,这更坐实了大家心中的“读书无用论”,只会读书没有工作能力最后又跑回学校躲着了。这时的阿莲已经成了农场人们心中的失败案例,是无用人,是逃兵。人们终于厌倦消费阿莲的故事,对阿莲父母的态度也恢复如常甚至视若无物,也不再用那个曾经振奋人心的故事要求自己的子女。
后来阿莲去了美国读博、工作,结了婚,也只在农场人们心中激起了一个不大不小的涟漪。
“听说她最后找了个离了婚的男人,她这情况也就找个离婚的了。”
“真是瞎在书眼里了,读书就读了一把年纪,一个女孩子当什么博士。”
“还跑美国去,我看是国内混不下去了,到国外也是打工的,哎我怎么说来着....”
过了几年,阿莲的父母被接走了,无人关心他们的去处,阿莲也没有再回来。
其实她们中没有人真切确实地知道阿莲考学到北京后的这一路发生了什么,后来我得到比较靠谱的说法,阿莲并没有遇到所谓的就业困难,反而她遇到了很赏识她的老板,她后来做的这些决定也或多或少因为他,她的丈夫跟他有一样的学历背景,年纪相仿,也没有离过婚。两人在美国工作生活有了孩子,生活可以说是美满。
但那时的农场人没有多少人愿意相信这些,他们在只言片语零碎的消息片段中捕风捉影,自圆其说,那些故事充分满足了她们预设的想象,在这一轮又一轮的口舌之间得到了快慰和满足。
这让我想起了近日发生的实习生被记者导师性侵的故事,实习生举报后众说纷纭,有人说动机不纯,有人说女孩作假,有人说是她活该,也有人因此感叹一代报业的陨落,直言当下社会道德的败坏到无可救药.....
还有很多这样的故事,还会发生很多这样的故事。
偏见从来不会停止。在我们的知识背景下,在我们的认知基础情感偏向下,在不完整的信息披露和有心者言辞煽动下,偏见不断地产生,不断发酵,不断充斥着这个社会的舆论场,不断制造着新的受害者。
每件事情,每个人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答案,没有谁是全知全能,我也不能给你一个等同于事情真相的结论。我只知道,当事情发生时,沉默固然可怕,但在没有切实了解并且完整思考之前,别喷薄而出的只是你一厢情愿的偏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