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台湾电影

作者: 海蓝堡堡主 | 来源:发表于2015-09-02 00:48 被阅读1523次

            对于台湾电影,素来就有亲近偏爱之情。

           

    我眼中的台湾电影

            60年代70年代的台湾电影,应该算是琼瑶的天下,多以女性婚恋为题材。接下来的80年代,台湾电影因为爱情文艺电影的衰落,开始走向疲软之势。此时,电影界的后起之秀也正在长成,他们多为70年代电影制作队伍中的编剧,场记,或是摄影。他们义无反顾地拿起台湾电影的接力棒,凭着对电影事业的热爱与敏感,开始走向电影发展的探索道路,掀起了一股为期30年的台湾新电影运动。这其间的代表人物为侯孝贤和杨德昌,以及为国际影坛所熟知的李安。按照台湾影评人焦雄屏的说法,侯孝贤是中国的,传统的,感情饱满而丰富的;杨德昌是西方的,现代的,感情冷静而内省的。而李安则游刃于他们之间。

    【一】我眼中的台湾电影之侯孝贤篇

    我眼中的台湾电影

           知道侯孝贤,始于他的80年代电影《恋恋风尘》影片中男女主角相恋于乡间,分手于都市,一片山水青苍中,《恋恋风尘》里的爱情就和男主陈明章的吉他声一样,太容易淹没在轰轰烈烈的岁月里或是纷繁嘈杂的生命中。影片的风格贯穿了侯孝贤电影或是说台湾电影一贯的文艺风格,温情脉脉,却又极富情绪张力。用长镜头,空镜头还有固定机位,让人物直接在镜头中说故事。影片整体渲染着的一种诗意氛围,似乎是人物本身的封闭与沉默还有安静所自然流露而出。怀旧的画面风格,展示出的是台湾乡间的表面上的恬淡,实则是在人物的内心流动着寻求变革与活力的突破口。但是台湾电影,整体来说,是安静的,这种安静,更多的是一种人物对自身际遇认识后归于理性的平静与坦然,不同于韩国电影的压抑与沉默,也不同于大陆电影骨子里涌动的暴躁与不安。

    我眼中的台湾电影

         侯孝贤的代表作还有拍摄于80年代的《在那河畔青草青》,《就是溜溜的她》,《风柜来的人》,以及《油麻菜籽》等。

           拍摄于90年代的作品有悲情城市三部曲:《戏梦人生》,《好男好女》和《悲情城市》以及《南国再见,南国》。

           拍摄于2000年代的《最好的时光》

    ,《咖啡时光》和《海上花》等。

    以及新近上映的影片《聂隐娘》。

    我眼中的台湾电影

    【二】我眼中的台湾电影之杨德昌篇

     

    我眼中的台湾电影

            知道杨德昌,是从一次蔡琴的演唱会,因为大家都知道蔡琴遭遇过乳腺癌的威胁,也离婚过,而且,她的婚姻还很传奇,也非常地让人不解,是一场长达十年的无性婚姻。这场长达十年的无性婚姻的另一个主角,就是杨德昌。蔡琴在演唱会上,饱含深情地说,她是爱过的,是付出过的,这十年,她不后悔。此后,就对这个叫杨德昌的人很好奇,百度后,知道他是台湾著名的电影导演,被称作“九十年代最具影响力的台湾大师之一”、“台湾社会的手术刀”,在世界影坛也享有一席之地。但是我对他的电影并不是很熟悉,唯一的一部《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也是因为喜欢张震才去找来看的,但是说实话,我没有看完,不想看完,一如影评人所说的,他是个很冷静的,理性的西方的,现代的人,这还不是重点,重点是,影片中弥漫着的混乱还有迷茫,以及那种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残酷与冷漠,是我所不能接受的。

       

    我眼中的台湾电影

      于是,问题又回到了:是什么原因使他们会有十年这么久时光的无性婚姻?无性婚姻是什么概念?难道是因为他们身体的原因吗?难道是蔡琴身体的原因?我用一种很庸俗的思维但也是普通常人的思维推理着。

       杨德昌曾经有一番很著名的表白:“我们应该保持柏拉图式的交流,不让这份感情掺入任何杂质,不能受到任何的亵渎和束缚。因为我们的事业都有待发展,要共同把精力放到工作中去。”这就是我心中的疑惑找来找去最后找到的答案。真是叫人不敢相信,不愿相信的是,蔡琴欣然应允了这匪夷所思的“柏拉图”式的交流。同一年,蔡琴推出两张专辑:《此情可待》和《痴痴地等》,一如歌名,由此,开始了与大导演杨德昌长达10年的无性婚姻。

    我眼中的台湾电影

            蔡琴做了杨德昌的沙龙女主人,把文学艺术圈子里的能人们招为坐上宾,为杨德昌的电影事业从组织上、专业上、思想上默默无闻的奉献着,并时不时地在他的电影里客串个小角色,唱首主题曲,甚至担任起了美工。如果你足够细心,就会在杨德昌的电影里,看到蔡琴的存在。于是有了《恐怖分子》、《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独立时代》,于是有了作为“台湾新电影”干将的杨德昌。

    我眼中的台湾电影

        他始终绯闻,她始终不相信,直到有一天,由他告诉她,他早外遇。他影片中那些残酷的,足以令人灰心的人际关系,落实在了他们中间。于是离婚,于是,形式上的双数变成了单数。

          多年后,他们谈起这段婚姻时,一方却说,这十年,他完全是一片空白。杨德昌搂着新婚的妻子小他十几岁的钢琴家彭铠立说,和她在一起的时光,是他一生中最快乐的日子。

          这对于蔡琴的歌迷来说,是无论如何也难以接受的。

          相较之下,蔡琴在一次香港的个人演唱会上所说的话,却是博得了更多人的尊敬与掌声。她说:该离的婚,离了;该开的刀,开了;该减的肥,减了;该穿的新衣服,穿了。

    我眼中的台湾电影

           杨德昌于2007年患癌症去世后,他和蔡琴的“无性婚姻”又被人翻检出来。鉴于他是男人,她是女人,他的领域对普通人来说,疏离,陌生,她的歌声却是遍布井水之处。影迷以外的观众对他进行评价时,无论如何也绕不开她,而是以她为支点对他进行评判,他的电影立刻变得无足轻重,他是不是一个对电影极大贡献的天才也显得不重要。他立刻被还原成一个以不可理喻的方式面对婚姻的男人。普通群众并不想在他的电影和他的婚姻间找到一个均衡点,他首先是一个负心的人,其次才是一个电影人。

        不过谁在乎呢,有人抑制不了爱人的冲动,去爱他的身体,热烈地关注着他眨眼睛的方式;有人抑制不了爱才的冲动,一次一次用他的才华当包袱皮,把他打了包带进自己的生命。蔡琴无疑是后者,这位爱才的民歌天后需要的是能够和自己灵魂对话的人,需要的是在事业上能和自己平起平坐的人,她爱上的不是小才华,不是有才华的普通人,她一口气爱上了电影天才,并以与他们才华相适应的离奇方式来响应他的一切倡议,以这种无性的“柏拉图”式的经营婚姻的方式来作为响应。

          两个有才华的人,谁会在乎有性无性呢,至少她的歌,至少他的电影,是会为大家所记住的。

    写在后面的话:杨德昌的关于儒家文化的一番评论,让我印象极为深刻,忍不住击节赞叹。他说,从文化角度审思,儒家文化并不鼓励创新,于是中国人不擅长于找答案,而通常是等别人告诉我们答案。

          真是一语中的。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儒家文化中大多是会培养出许多书呆子或是其他极端分子爱钻牛角尖偏执狂等存在许多人生问题的问题人生之人。 反应在杨德昌的电影中就是他的电影主角大多个性怪癖偏执,有一种暗黑的暴力倾向。

    【三】我眼中的台湾电影之李安篇

    我眼中的台湾电影

            真正把李安的电影作品和他这个名字以及他的长相还有他的故事对上号,是从《卧虎藏龙》开始的。

    我眼中的台湾电影

    《卧虎藏龙》电影剧本改编自王度庐先生的小说《卧虎藏龙》。小说原著写的并不成功,远不及聂云岚先生根据这个故事蓝本而改写的传奇小说《玉娇龙》那样精彩迷人。

    我眼中的台湾电影 我眼中的台湾电影

            但是改编后的电影却是声名远播,也让大多数人开始重新认识这两位民国时期的小说家。演员章子怡也是凭借着玉娇龙这个敢爱敢恨的人物形象在影视道路上开启了一个崭新的局面,迎来了事业的新高峰,为接下来进军国际影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此部电影的配乐作曲写,土生土长的湖南人谭盾,更是以其独具一格同时又充满着传统东方音乐色彩的打击乐各种弦乐管乐的调和运用,使原本极富张力的剧情,更加具有扣人心弦哀而不伤同时又波澜壮阔的美感,并以此乐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原创配乐奖。可以说,此部电影囊括了华语影坛众多重量级的制作班底,杨紫琼,周润发,张震,郑佩佩,叶锦添,还有谭盾,马友友,李玟……群英荟萃,他们在李安的连接下,共同用艺术的圣手,烹调出了一道具有多重东方文化浪漫情怀,融会贯通着东方哲学精神的老少咸宜,雅俗共赏,同时又为东西方所共同欣然接受并赞叹的电影大餐。随后,《卧虎藏龙》这部电影,凭借它自身的魅力与精良的制作,还有其大气磅礴同时又细腻华美的神秘东方武侠文化所带来的震撼,一举获得奥斯卡金像奖10项提名,最终斩获4项大奖。

    我眼中的台湾电影

    自此,李安便走入了普罗大众的视线。

    1954年1023日,李安降生于台湾屏东县潮州镇,祖籍江西德安。硕士。是一位享誉世界影坛的著名导演,曾担任第66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评委会主席。他的第一部作品《推手》获得了台湾金马奖最佳导演等8项提名。《喜宴》在柏林国际电影节上荣获金熊奖。《卧虎藏龙》荣获第73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成为迄今为止唯一一部获此殊荣的华语电影,且被《时代周刊》评为2000年度最佳影片、最佳导演。2006年凭借电影《断背山》荣获第7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奖,也是目前唯一的华人导演获此殊荣。此外,身为好莱坞华人导演的他,还拍摄了不少优秀的英语片,如《理智与情感》、《断背山》等。同时,凭借其敏锐的市场感知力,也拍摄了不少票房出色的纯粹的商业片,诸如《冰风暴》、《与魔鬼共骑》、《绿巨人》等,以及前几年出品的《色戒》、《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我眼中的台湾电影 我眼中的台湾电影

            李安的每一部作品不但获得了众多专业人士的肯定,屡获大奖,更是票房的保证。可以说是文艺片与商业片的完美合体,他的电影作品不但在华语世界广受欢迎,在好莱坞电影界也颇有市场,这些成就与他的成长背景是分不开的。

           李安自幼出生在书香门第,父亲是一所中学的校长,治家甚古风,教子极为严格,甚至很长一段时间逢年过节在家里还要行跪拜之礼。李安就是在这样有着浓厚中国氛围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家庭带给他的不仅仅是中国文化的浸染,父权家庭的中国典型模式体验使李安执着和擅长这类文化的主题,为以后书写父权和自由意识之间的冲突,交流,谅解提供了足够的体验和素材。

       

    我眼中的台湾电影

     电影是文化的一种表达方式,写作,绘画,当然也是,但李安更执着于用镜头的方式捕捉和表达人们内心的变化。

            从李安的求学经历来看,想要当一名电影导演的职业定位也可以看出是一贯明确的。1975年李安自国立台湾大学艺术学院毕业,毕业后的他不顾父亲的反对,毅然跑到大洋彼岸的美国,因为那里他心目中的电影圣殿。他先是在伊利诺斯大学学习戏剧导演,获戏剧学士学位。后又前往纽约大学学习期间,他拍摄了几部16毫米电影作品。1982年,他拍摄的《阴凉的湖畔》获纽约大学奖学金及台湾主办的独立制片电影竞赛奖——金穗最佳短故事片奖。1984年的《分界线》是其毕业作品,这一年他从纽约大学毕业。该片获得纽约大学电影节金奖作品奖,而李安也因此获得最佳导演奖。

            尽管李安当时还没有真正地拍一部电影,但他已经在不断尝试并获得了成功。李安后来回顾这段时期也感叹:“我一接触到它,就知道我是属于这方面的。感觉好像不是我选择了电影戏剧,而是电影戏剧选择了我,好像做它的奴隶一样。”

    我眼中的台湾电影

            也正是这期间获得的认可和成绩,还有相应的经历,会让李安对自己从事的电影事业足够的自信和热爱。就是说,在其求学和创作过程中,李安已经察觉和意识到自己的职业使命并愿意为此付出等待和努力。

            尽管毕业作品荣膺纽约大学学生电影节金奖,李安毕业后却始终没有找到一份与电影相关的工作,开始了长达6年的的等待。6年的时间,李安在审视着自己对电影的选择。厨房里日复一日的柴米油盐,足以消磨掉一个人的锐气,也足以让最自信的人,对自己的选择产生否定和怀疑。放弃需要勇气,守候更需要勇气,因为只有在一无所有的时候,才能够检验内心的真实。

    李安的成长经历及艺术的尝试,使他选择了拍摄以中西方文化为背景的电影作为职业方式。然而如果没有前面几部作品的诞生和获得认可,李安自己也很难坚信这个选择是对的。正因为李安在以往的创作经历中能够获得极大的快乐,同时也相信自己有能力理解和创作出优秀的电影作品,才会在其职业生涯最暗淡的6年中固守着理想的锚地,而没有轻言放弃。也才会后来一系列的优秀作品,才会成就享誉好莱坞横贯中西影坛的大导演李安。这自是后话。暂且不表。

    我眼中的台湾电影 我眼中的台湾电影

            因为,6年时光里,李安并不是在坐等。他没有职业,但不代表他没有工作。李安除了每天在家里大量阅读,大量看片,埋头写剧本外,偶尔也会帮人家拍拍小片子,看看器材,做点剪辑助理,剧务之类的杂事。还有一次,他去纽约东村一栋很大的屋子帮人守夜看器材。其间,他仔细研究了好莱坞电影的剧本结构和制作方式,试图将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一些全新的作品。正是在这段时间内创作的剧本《推手》让他赢得了台湾电影优秀剧本奖同时也成为了他在台湾电影界首次正式执导的电影处女作,于是长达6年的积累也终于厚积薄发。此后他不断有新作问世,并且每每出手不凡,电影界评价说:李安为华人影坛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架起了东西方文化的沟通桥梁。

            正是凭着对自身清醒的认识,对职业理想的坚守与不懈努力,还有那一股常人难以置信的韧劲,以及自身独特的生活经历,对中西方文化的准确理解与驾驭,才成就了一位电影界学贯中西敦厚平和谦恭低调虚怀若谷的大宗师级人物——李安

    寫在後面的話

    回顾台湾新电影运动30年间三位大师发现,生活,才是一切艺术品诞生的真实土壤。

    我眼中的台湾电影

            侯孝贤先生是土生土长的台湾人,没有留学经历,他的作品中流露出的浓浓的台湾本土的人文气息与乡土清香,正是后来台湾小清新电影诞生的一个前奏。

            杨德昌先生的电影风格更具有后现代派感觉,这与他所处的年代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杨德昌出生于1947年,大学时期正是各种新思潮涌动的时期,受西方思想影响深远,后来求学于美国)也与他个人的成长经历分不开(幼年时期深受日本文化影响),所以他的作品始终比较小众化。

          而李安,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濡染,从小又生活在书香门第四代同堂的旧式父权家庭中,使他比同时代的其他中国人更有机会接触到中国文化的核心。后来求学于美国,艰难地谋生,对文化差异的适应,使他更能理解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也更能把握这两种文化的精髓,创作出了一篇篇温情款款同时又紧紧契合时代脉搏的电影。他的作品,更为大气包容,同时也更有现代气息,所以能够感觉上杨德昌先生的作品太过于尖锐了。我想,这也许就是大家更多的知道李安,知道侯孝贤,而不太熟悉杨德昌的主要原因吧,为更多的人所接受并理解。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眼中的台湾电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tdlc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