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11 Thursday DT
从KS公司的绩效考核的变动出发,反思绩效考核的真正价值!采用force ranking,虽然有很多争议,但却仍在许多大型企业内使用,例如Facebook,就特别出名。这套行之有效的“强迫排名”程序真的能够激励员工,提升效能,让组织进步吗?大家的答案未必就一致。我认同的一种观点是: 真正的原因不是方法,而是经营管理者的心态。这个答案很有趣。
公司采用force ranking,强制把员工进行排名与分级,只有10%的员工能拿A、40%拿B、40%拿C、10%拿D,而奖金与未来的升迁全看过去的考核的级别,列举最常见的三点争议(或者说是犯的错误):
1.强制排名制度不是变相的逼员工不合作,而是竞争吗?(竞争>合作)
2.如果整个部门的表现都达标了,难道不能全部员工都拿A吗?为何要在A team里面再分出考核D的?(A,B,C,D 各有及格分,理论上每个人都由达标的可能性,都达标了,难道也要按照指标切吗?一如武林高手,大家境界都打到同一水准了,所差的只是功力,功法,时间,招数的不同,这就导致在过招的时候每个人表现都有所不同,A级别的高手相互对决,输,赢,平都有可能,但是,总归比B级别的高手厉害吧。)
3.跨team之间又如何平衡呢?不但个人有强弱之分,团队也有强弱之分:我所在的团队是A team,另一个team只是一般的团队,我们最菜的可能还比他们最资深的厉害,要拿D应该也是他们team,怎么会是我们呢?宁做鸡头,不做凤尾,每个人都会这么想的。(假如江湖上有个杀手组织,分为金牌杀手,银牌杀手,铜牌杀手,你能说银牌杀手,铜牌杀手中拿到的待遇高于金牌杀手是合理的吗?)
我希望所有的绩效考核不要到了最后都是从从矮个子里面比身高。
不要到了最后都是从弱者里边排强弱。
兵有兵的竞争方式,将有将的竞争方式,别拿兵与将放在一起比,结果显而易见的不是呢?
其实考核方法与工具本身,对员工的影响性其实还好,关键点其实是使用绩效考核工具背后的心态。
绩效考核的初始目的其实围绕着,第一,识别出员工的工作表现,第二,据此决定如何透过提升员工绩效进而提升公司整体绩效。
识别员工的工作表现,这没什么问题,有问题的点往往出在识别后要做些什么。
假设今天我是被考核的对象,考核完后发现我的表现如下:
1.专业能力:7分(勉强及格,但有改进空间)
2.沟通能力:6分(无法清楚表达自己的想法)
3.成长潜力:8分(刚到职时什么都不懂,现在已经可以独当一面)
识别出这些状况后,公司与主管针对考核状况给我反馈,并告知我努力的目标,让我能朝向正确的方向改进,那我觉得非常好。
然而,若我的主管是直接告诉我“你的考核分数一般,排在部门的中后半段,考核拿C,年终奖一个月,部门有70%的人排在你前面,请多多努力。”
那我的心情又不同了,我只得到一个等级跟排名,却没有获得其它对我有帮助的资讯,这个考核只对公司有意义,对我个人却没有任何价值,那这个考核基本是失败的。
多数人能接受自己有待改进之处,但不喜欢被拿来跟他人做比较;
多数人希望自己能透过绩效反馈,而得知自己哪边表现不好,并加以改进;但不喜欢只看到一个冷冰冰的考核分数;
多数人希望追求有意义的Why,而不希望盲目的追求一个KPI数字。
如果分级的目的,是为了让不同表现的同仁接受不同的指导或培训,那对同仁来说是一个正向的考核过程,但若只是为了排名,好决定奖金的分配或判断升迁的资格,那对员工来说,绝对只有负面的效应。
从KS公司的绩效考核的变动出发,反思绩效考核的真正价值! 从KS公司的绩效考核的变动出发,反思绩效考核的真正价值! 从KS公司的绩效考核的变动出发,反思绩效考核的真正价值! 从KS公司的绩效考核的变动出发,反思绩效考核的真正价值! 从KS公司的绩效考核的变动出发,反思绩效考核的真正价值! 从KS公司的绩效考核的变动出发,反思绩效考核的真正价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