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史之感

读史之感

作者: 道森林 | 来源:发表于2019-02-18 22:40 被阅读0次

文言文读之,如同美食,读之有味,过后仍意犹未尽。我觉得读文言文是个享受的过程,虽然字意几乎不懂,但字字精简有深意,韵味十足。孟子算是孔老夫子的唯一深得其圣人之道之人了吧,孟子受业于子思(孔子孙子),子思是曾子弟子(孔子的得意弟子,孔子死后分离出去自成一派)。孟子思想中主要提倡人性善,恢复性本善之重要,文化与教育之功用在于防止人性为恶的环境所泯没,培养“浩然之气”,与法国哲学家柏格森所说的“蓬勃的生气”类似。人人都是“性本善”,人人可以为尧舜。

《孟子》全书共七篇,每篇分为上下两章,比《论语》几乎厚了三分之一。若以散文的文学价值论,也是《论语》所不及的。孟子代表了孔子学说一面重要的发展。

孔子时代的六艺,为礼、乐、射、御、书、数,孔子六十四时删定《诗经》,据说经过孔子编辑之后,其中的诗歌才算分类得各得其所,而且配上适当的音乐。据记载,孔子自己讲学的学校,似乎不断有弦歌之声。礼乐的哲学要义由《礼记.乐记》可见:

观其舞,知其德。(见一国之舞,知其国民之品德。)
乐自中出,礼自外作。(音乐发自内心,礼仪生自社会。)
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音乐表喜乐之感,此种情绪既不能抑而止之,又不能以他物代替之。)
乐由天作,礼以地制。(音乐代表天,是抽象的;礼仪代表地,是具象的。)

都说孔子所在的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可正是由于这样的一个特殊时期,才有后来的百家争鸣,人才辈出,墨子的“兼爱”,孔子的“仁爱”,老子的“无为而治”,名家的辩论哲思,法家的“法治”,古代的、现代的、后现代的,那个时代的智慧,对于今日的我们,仍有很多足以为之学习!


相关文章

  • 读史之感

    文言文读之,如同美食,读之有味,过后仍意犹未尽。我觉得读文言文是个享受的过程,虽然字意几乎不懂,但字字精简有深意,...

  • 读书一句话《中国历史地图集》

    读史不看图,读了也白读。了解历史离不开两个工具:年表和地图。有了时间和地点做参照,再看历史事件会有恍然大悟之感。 ...

  • 反说贯高——读史之感

    贯高是个很有意思的人物,在《史记》卷八十九《张耳陈余列传第二十九》和《资治通鉴》第十二卷,都做了记载,而且篇幅很大...

  • 学史 | 读英国史之感

    前言 如果把政治体比作生物体,此时我想到的是英国。 近期,博研史学课堂上,深耕英国史研究数十年的刘成教...

  • 2017-04-15

    历史宅读天朝三国魏晋南北朝史与日本唐化时期史之感悟 三国、魏晋南北朝是天朝历史上一个大动荡、大分裂、大变革时...

  • 短说“不知不愠”

    与其说是读李泽厚的《论语今读》,倒不如说还是读《论语》了,读一本读后感的书,既是感作者之感,也是感读者之感——特别...

  • 读刀尔登

    读刀尔登,有一种酣畅淋漓之感,有一种快意通透之感。读这样的文字,让人始终有一种清醒之感,对他的文字,我始终心生敬意...

  • 历史书评|吕思勉:这版《中国通史》,真的很cute

    为什么在这个科技高速发展万物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还要读史呢?读史明智,读史知人,读史培养智慧。前人用他们的人生经历...

  • 乡愁里的外婆 ——读余光中《乡愁》之感

    乡愁里的外婆 ——读余光中《乡愁》之感 ...

  • 2021-07-20谈谈为何读历史

    为何读史?或曰:读史以明智;或曰:知古以鉴今。我说,此二者乃豹之一斑,鼎之一足!如此,读史还可为何?依我之见,读史...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史之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qkty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