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古代文化
反说贯高——读史之感

反说贯高——读史之感

作者: 飞奔的Seven | 来源:发表于2017-11-03 22:51 被阅读61次

贯高是个很有意思的人物,在《史记》卷八十九《张耳陈余列传第二十九》和《资治通鉴》第十二卷,都做了记载,而且篇幅很大。先让我们花点时间,简要把这个史故介绍一下。

主要背景人物:

贯高,六十多岁,性情豪爽,赵国国相,辅佐张傲。

张敖,汉高祖刘邦的大女儿鲁元公主的丈夫,也就是当朝的附马。

故事情节:

汉七年,也就是公元前200,汉高祖刘邦路过赵国,赵王张耳执子婿礼节,谦卑地伺候。但刘邦对他非常傲慢,动不动就大骂出口,态度十分恶劣。贯高就撺掇另外一个老头赵午一起规劝张耳,要求杀掉刘邦,遭到张敖拒绝。于是贯高和赵午等私下约定,决定动手除掉刘邦。结果事泄,与贯高一起参与密谋的人,相继争相自杀,贯高感慨陈词:“谁让你们自杀?如今这事,大王确实没有参予,却要一块逮捕;你们都死了,谁替大王辩白没有反叛的意思呢?”于是贯高和赵王张敖一起被押到长安受审!在狱中,贯高受尽酷刑,然而他始终咬定此事是己所为,赵王不知!后来刘邦深深为其感动,赞赏其为人,同时下令赦免赵王,并派专人告知贯高,并赦免了他。然而在这时贯高说了几句足以名垂千古的话:“所以不死一身无馀者,白张王不反也。今王已出,吾责已塞,死不恨矣。且人臣有篡杀之名,何面目复事上哉!纵上不杀我,我不愧於心乎?”意思是“我只所以挺到今日而不死的原因,是为了辩白张敖确实没有谋反,如今赵王已被释放,我的责任已得到补救,死了也不遗憾啦。况且为人臣子有了篡杀的名声,还有什么脸面再侍奉皇上呢!纵然是皇上不杀我,我的内心不惭愧吗?”于是自尽而死!(详情见《史记张耳陈馀列传第二十九》)

评说:

先看看古今评说。

资治通鉴上荀悦和司马光站在维护封建道义和君臣之道上,是这样评析的:荀悦说,贯高带头谋反作乱,是个弑君的贼子。虽然他舍身证明赵王无罪,但小的优点掩盖不住大逆不道,个人的品行赎不了法律上的罪过。按照《春秋》大义,遵循正道最为重要,他的罪应是不可赦免的。司马光说:汉高祖因为骄横失去了臣下,贯高因为狠毒使他的主子失掉原有的封国。促使贯高谋反行逆的,是汉高祖的过失;致令张敖亡国的,是贯高的罪过。

百度一下,有很多读后感,观点不一,但概括起来不外乎如此,虽然不赞成其做法,但敬佩其坚贞、忠诚和为人。

下面,我们一点点来剖析下贯高的问题。

一、是不是孝的探讨。张敖是鲁元公主的丈夫,是刘邦的女婿。俗话说,一个女婿半个儿。作为晚辈尽孝道是应该的,也就是说张敖极尽谦卑,用心侍奉刘邦是孝,并不委屈他。因为他和刘邦之间除了君臣之道还有长辈与晚辈的家孝之道。换句话说,是不是老丈人对女婿横挑鼻子竖挑眼,没有好声好气,那么女婿就可以不尊重老丈人,甚至干掉他呢?干掉刘邦的动机就不对。我们看刘邦的性格是什么?未发家之前就是一无赖混混,没有什么修养,从这个角度出发来说,对于刘邦而言,可能并没有把张敖当成臣子,而是当成了家人,随性了一下。只能说这个老丈人的脾气不好。

二、是不是一个好参谋的探讨。一个好的参谋,必然虑事周全,不会陷主子于危险的境地,做任何事情都要考虑首尾,不能一出手就是一个烂摊子。两个加起来120多岁的老江湖,看不惯了,就冲动的就想把皇帝干掉,丝毫没有考虑后果——杀不了刘邦会怎样,即便是杀了刘邦如何收场。根本就没有做风险评估嘛!即便是做了风险评估,书中未详尽提出来,那么我们再来看看行事谋划,只有方案A,刘邦敏感的觉得有危险,逃之夭夭,却连个方案B都没有。一个好的参谋,好的特工,至少要有个备用方案吧。这个角度看起来,哪像是一个身居相位的人的做派,简直就是20多岁的毛头小伙的冲动嘛。

三、是不是真忠诚的探讨。在封建礼教的年头,什么是忠?忠于皇上才是大忠。忠于主子是小忠。当主子的行为与大忠相冲突,那就是谋逆。如果张敖想造反,贯高站出来,大义灭亲,举报他,这才是正道,才是大忠。不然哪有大道行事。如果每个人稍有不顺,就改天换日,那天下岂不早就乱了套了。即便是真的看不过去,为什么不敢光明正大的站到刘邦面前直谏?

四、是不是自私求名的探讨。故事到最后,剧情大逆转,刘邦感慨其忠义,放贯高一马。不但给他重新做人的机会,还想留在自己身边做事。这是贯高大义凛然的感叹一番,果断自杀,留下一世英名。这是自私的求得万世留名,还是真的循了沧桑正道。我觉得可以从两个方面看出他的自私,一方面,折了刘邦的面子,污了刘邦的英明。按照贯高的忠义,应该知恩图报,感谢刘邦不杀之恩,好好做事,肝脑涂地。另一方面,张敖虽因求情,侥幸又封了个候,但其处境也可想而知,这时始作俑者的贯高,是不是应该重新回到主子身边,陪着他,不离不弃,好好谋划,才是大义呢?而贯高,为搏一己之名,一死了之。他死是死了。后面这些烂摊子谁来收呢?

相关文章

  • 反说贯高——读史之感

    贯高是个很有意思的人物,在《史记》卷八十九《张耳陈余列传第二十九》和《资治通鉴》第十二卷,都做了记载,而且篇幅很大...

  • 读史之感

    文言文读之,如同美食,读之有味,过后仍意犹未尽。我觉得读文言文是个享受的过程,虽然字意几乎不懂,但字字精简有深意,...

  • 读《反脆弱》之感

    《反脆弱》的作者是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他最早是风险基金的投资人。不满30岁就实现了财务自由,后来将自己的成功...

  • 读史不一定使人明智

    “读史使人明智”这句话并不是说一个人只要多读几本史书,就会明智起来,没那么简单。 读史关键在于方法,要善于总结、反...

  • 读史说史

    二十四史中,除了打头的几部格外璀璨耀人眼外,其余越往后的“史”越是臭,似乎鲜有人问津,但甭管它们多臭,好歹是正史哩...

  • 短说“不知不愠”

    与其说是读李泽厚的《论语今读》,倒不如说还是读《论语》了,读一本读后感的书,既是感作者之感,也是感读者之感——特别...

  • 【原创】从汉王到汉庶人:明成祖次子朱高煦之死八

    作者:史遇春 (接上文) 此时,朱瞻基还赐书朱高煦,书中写到: 1.张敖之所以失国,全是因为贯高的撺掇; 【张敖(...

  • 2021-07-20谈谈为何读历史

    为何读史?或曰:读史以明智;或曰:知古以鉴今。我说,此二者乃豹之一斑,鼎之一足!如此,读史还可为何?依我之见,读史...

  • 读书一句话《中国历史地图集》

    读史不看图,读了也白读。了解历史离不开两个工具:年表和地图。有了时间和地点做参照,再看历史事件会有恍然大悟之感。 ...

  • 培养孩子读史意义5——读史与思考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一、读史对于思考力的影响 哲学家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说的就是读史对于人的智力方面如观察、思考、判断等等方面的...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反说贯高——读史之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gexm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