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来说,写作后与不写作时最大的区别就是开始认真地观察生活。
比如今天早饭时开始下雨了,以前我只会对家人说一声:“下雨了。”然后粗略地看一眼窗外,就继续干自己手头的事了。
而今早,我就会站在窗前,仔细观看这淅淅沥沥的春雨,观察雨中的一草一木,观察对面楼道里即将走入雨中的形形色色的人。
原来,雨滴落在水洼中,击起的水泡那么丰富多彩。这些水泡不像是雨滴砸起的,倒像是从水底冒出来的,毫无规律,这儿一个,那儿又一个。
它们有的漂在水面,过一会儿自己破裂,有的则刚冒出来就被雨滴砸破,这小小的水泡命运也各不相同,有的长寿,有的短命,与其它生物没什么两样。
花坛里的植物也被雨水洗得干净鲜亮。红叶石楠的嫩叶正红,沾满雨水后亮亮地挤满了花坛,火红一片。
贴地皮长着的石竹像绿毯,尖尖的草叶上挂着亮晶晶的水珠,已经开了的星星点点的粉色的花儿更艳了。
到上学时间了,对面楼里陆陆续续有人走出。一位扎马尾的少女,背着书包匆匆走出楼道,她没有带伞,站在楼道口把衣服的帽子拉起来戴在头上,两手插入上衣口袋后走进了雨地。
一位四十多岁的妇女穿一身花睡衣从楼道里跑出来。我纳闷她这一身穿戴又不带伞是急着要干什么去呢?我的目光追着她,看见她跑到雨地里的一排自行车旁,打开一辆自行车的车锁后,又推回了楼道。
隔着玻璃,我看到她在楼道里擦自行车座上的雨水。过了一会儿,一位中学生穿着雨衣出现了,他把那辆自行车又推出楼道骑上走了。那位穿睡衣的妈妈站在搂道口看着孩子走远后才返身进了楼。
又有一家四口出现了,爸爸穿一件运动外套,左右手各抱着一个孩子。俩孩子都穿着带帽子的小外套,趴在爸爸肩头,伸出小手搂着爸爸的脖子。妈妈在爸爸身后拉了拉孩子的帽子,她跟着走了几步就跑到爸爸前面,没有等他们,自己一直向小区门口跑去,我看她手里拿着车钥匙,大概是先去开车了吧。
从楼道口走出来的人越来越多,他们有的打着伞,有的戴着帽子,有的穿着雨衣,有的什么雨具都没有。
同样的雨下在不同人的身上,会有不同的反应,也构成了不同的风景。
我要是不写作能看到这么美的风景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