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先武老师在最近的一期《语文教学与研究》发表的关于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文章,我很赞同课堂教学必须培养批判性思维。我更感兴趣的是他的文章中关于项羽的评价问题。
大家知道,项羽一直以来是饱受争议的历史人物,他拒过江东而自刎更是人们争论不休的话题。既有“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的推测(杜牧《题乌江亭》),亦有“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的断言(王安石《乌江亭》)。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项羽之死》(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有一道讨论题:“项羽该不该过江东,历来意见不一,试就这一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杨老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对这一问题展开讨论时,两种观点界限分明,“该”派与“不该”派展开了激烈的争辩,正反双方难分高下。正待进行小结,突然有个叫林焕杰的学生举起了手。杨老师对他的发言充满期待,因为他平时读过不少文学作品,常常写一些颇有见地的读后感。果然,他的观点与众不同。他认为:争论项羽该不该过江东是毫无意义的。理由有两点:第一,对于项羽究竟该不该过江东以及在过江东后能否卷土重来,争论的双方都是站在历史的可能性方面加以判断,但无论哪种说法都脱离了实际。以项羽的性格,他决不会像杜牧所希望的那样“包羞忍耻”,死是他唯一的选择。也就是说,根本不存在项羽过江东和卷土重来的可能性,因此没有必要为该与不该展开争论。第二,项羽乌江自刎的价值一直被低估了。自古以来评价项羽之死的意义都局限在人物本身,赞美的是他的英雄气概,却未能认识到:项羽的自刎不仅体现了他的英雄气概,更重要的是,他的死为“楚汉之争”画上了圆满的句号。这虽然不是他的主观愿望,但确实停止了一场无意义的争斗。试想,项羽如果真的卷土重来,结果只能是战乱不断,尸骨遍地。这样无休止地争权夺利,换来的却是百姓的家破人亡,困苦不堪。而项羽的死却换来了国家的统一与老百姓的安定,这意义才是最重要的,这价值才是最珍贵的。
杨老师说,这一观点是他未曾想到的。虽然杨老师并不认为讨论“该”与“不该”毫无意义(至少是一个理性思辨的过程),但它确实有着很大的局限性,其认识也未免流于肤浅。而林焕杰同学通过审视和质疑,跳出了这一窠臼,对项羽之死产生了新的认识,并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后来,他在自己的随笔本上写了一篇文章《也谈“卷土重来”》,比在课堂上的发言更加全面和深刻)。可以说,没有批判性思维,就不可能产生这种独到的见解。
由此得到启示:课堂讨论固然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但所提出的问题必须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和广度,应避免陷入“非此即彼”的思维怪圈。
中国学生缺乏批判性思维,中国教育不培养批判性思维,俨然成了评判中国教育体系和学生素质的活靶子。“中国学生到底会不会批判性思考”作为中外媒体不断炒作、演绎的问题,每隔一段时间都会进入公众舆论中,戳中中国家长和教育者的痛点。
世界上第一个定义“批判性思维”的人是美国哲学家约翰·杜威(John Dewey)。杜威在《我们如何思考》中称之为“反思性思维”(reflective thought)。他说:“(反思性思维是)对观点和被认同的知识所采取的主动的、持续的、仔细的思考;其方式是探究知识具备什么样的支撑,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杜威认为,人和物体的最重要区别在于,人可以自我革新,而物体一成不变。物体的改变只能受到外在的影响,而人自我革新的方式在于积极、主动的思考。
但是,主动的思考不等于主动的知识学习。一个知识丰富的人如果不具有把自己和知识分离开来的能力,那么跟被动的物体没有任何区别。
所谓反思性思维,就是一种能够把知识当做对象反复锤炼的思维模式。对于任何一个观点,具有批判性思维的读者的第一反应不是“我需要找到正确的理解方式”,而是“作者的这个观点有什么支撑”、“这样的支撑是否合理”。
能够问出第二种问题非常可贵,但在中国的教育体系中,学生们普遍缺乏这种把文本放在和自己平等的位置上,与之对话的能力。
普遍缺乏这种批判性思维,并不是没有,并不是我们的课堂没有意识去培养。昨天我很高兴认识我的同事陈小锋老师的女儿,仅仅五年级,看问题谈感悟显然已经具备难能可贵的批判性思维和能力。
批判性思维的基本能力构成
1、解释的能力
理解和表达极为多样的经验、情景、数据、事件、判断、习俗、信念、规则、程序或规范的含义或意义的能力,子技能包括归类、理解意义和澄清含义等的子能力。
2、分析的能力
识别意图和陈述之间实际的推论关系、问题、概念、描述或其他意在表达信念、判断、经验、理由、信息或意见的表征形式。子技能包括审查理念、发现论证和分析论证。
3、评估的能力
评价陈述的可信性或其他关于个人的感知、经验、境遇、判断、信念或意见的描述;评价陈述、描述、问题或其他表征形式之间实际的或意欲的推论关系的逻辑力量。子技能包括评价主张,评价论证。
4、推论的能力
识别和维护得出合理结论所需要的因素;形成猜想和假说;考虑相关信息并根据数据、陈述、原则、证据、判断、信念、意见、概念、描述、问题或其他表征形式得出结果。子技能包括质疑证据、推测选择和推出结论。
5、说明的能力
能够陈述推论的结果;应用证据的、概念的、方法论的、规范的和语境的术语说明推论是正当的;以强有力的论证形式表达论证。子技能包括陈述结果、证明程序的正当性和表达论证。
6、自我校准的能力
监控一个人认知行为的自我意识、应用于这些行为中的因素,特别在分析和评估一个人自己的推论性判断中应用技能导出的结果,勇于质疑、确证、确认或改正一个人的推论或结果。子技能包括自我审查、自我校正。
说到底,杜威“反思性思维”的概念点出了教育的本质:教育,即是教人思考。培养主动的思考、积极的反思比起单纯的知识传授来要重要得多。这其实代表了西方的教育思想传统里重要的一环:把“育人”当成教育的终极目的。
最近新校长传媒有一篇文章,讲的是美国小学使用的课程标准叫做“Common Core: 通用课程标准”,这个课程标准于2009年由美国州立长官理事会提出,规定了全美国各个州在英语语言教学和数学教学在各个年级要达到的标准。这个Common Core就像是个金科玉律,美国的各个公立小学都要拿来作为课程设计的标准。
在这个Common Core中,特别提出了美国小朋友要掌握的三项思维技能: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 问题解决思维(Problem Solving)和分析性思维(Anaytical skills)。这排在首位的就是批判性思维!它也是美国天才儿童教育的标准之一。
请注意,这是美国小学的课程标准,小学必须根据这个标准培养孩子们批判性思维。美国的这个标准所说的批判性思维并不是一味的批判和抨击,而是通过对事实的客观分析,然后形成更好的决策和判断。它强调的不仅仅是理性思考,而是独立思考的能力。
培养孩子批判性思维,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技巧性的提问,来引发高层次的思考。 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另一个好方法是要追问到底。
西方教育的思维都建立在希腊文化的基础上,尤其是来自苏格拉底的启发式提问法。目前渗透欧美文化每一个角落的批判性思维就是建立在这个提问基础上的分析和讨论方式。
苏格拉底式提问法之所以能成为一个伟大的教学方法,是因为要回答一个富于启发性的问题时,需要一个人花时间去专心和用心
地全面思考,最后自己得到答案。
清华大学钱颖一教授说,教育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学生的知识掌握上,更体现在学生的思维发展上,其中的核心是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教育。
我说,没有批判性思维教育就没有创造性思维教育,甚至谈不上教育!
由项羽的评价谈批判性思维教育
网友评论